人口大县的重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五环外”(ID:wuhuanoutside),作者: 镜子,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料图)
黄淮平原上的“人口第一大县”
夜晚9点多,安徽临泉县一家不起眼的60平小店,连续接到十几个送往附近泉河医院第14号病床的订单。
这些订单上,大多备注着“爷爷早日康复”的祝福,店主刘艳红也是过后才听说,医院护士在网络分享了一段照顾老人的视频,没想到引得各地陌生网友以点外卖的方式为老人送温暖。
这是央视记者近日走访安徽临泉县的一段特写观察。移开镜头,走进临泉,会发现这个不见经传的安徽西北边陲小县,其实拥有超过230万户籍人口,是隐藏的“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全国劳务输出最多的县城”。
曾经,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子沿路不缺新房,却往往十室九空。十几岁进城务工是当地年轻人逃不开的命运,长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临泉人,多时能达百万。
直到2014年,交通条件改善、城际产业转移、城镇化建设在这里加速发生。2020年,临泉摘下贫困县的帽子,迎来人口回流。
临泉找回了流失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接连回归,又持续为临泉县本地的新业态和新经济灌注活力。
一个典型的“县城内经济循环”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了。
从“北漂骑手”到“临泉老板”,开果切店照样月入过万每天夜里10点到12点,常志法的果切生意会迎来一个小高峰。他动作行云流水,蜜瓜削皮,切片,装盘,再对着单子逐一清点,把两盒草莓,一盒乌梅番茄,两份餐具纸巾依次放进外卖袋中。
制作果切的过程 图源:受访者
常志法今年34岁,是临泉第一个对现代年轻人吃水果“不动刀、不剥皮、不出门”核心原则心领神会的老板。
他会认真读备注,仔细检查订单数量上的“x2”。还会在订单容易被耽搁的雨天,充分发挥客服精神,主动安抚客户情绪。而这些极易被忽略,也极易赚取顾客好感的细节,都来自他原本在大城市做骑手积累下来的经验。
常志法的履历算得上丰富,做过养殖场司机,当过保安,也揽过国家大剧院的活计,回到临泉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美团骑手,每月到手的七八千工资,大部分都寄回家,交给老婆和两个孩子。
临泉当地平均工资三千多,对于像常志法这样的青壮年来说,陪伴总是被无奈搁置的,外出打工才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方式。
长期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没有留给临泉人太多扎根本土发展的余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临泉人就开始结伴外出务工,有人跟风去云南景洪种西瓜,有人去武汉学做八角胡椒的香料生意,有人去宁波五金厂拾废料做再生资源,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流动就业大军。
加上在广东、浙江、北京等打工做生意的,每年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临泉人至少有80万。这些人群中,做过外卖骑手的有6万多人,常志法也正是在大城市做骑手时,注意到了“果切”这股潮流。
他想着,临泉小区门口、路口有不少传统水果店,但都不做果切,不做外卖,也没有水果捞。回去开一家果切店,是个不错的选择。
常志法的果切店门头 图源:受访者
起初,常志法手里能拿出的启动基金不多,预算被限在3到5万。于是,他避开县城繁华地段5、6万租金的商铺,以1.3万租下了一个人流量不多,只有30平大小的门面,将经营重心放在线上。
用常志法的话来说,现在“外卖”对于临泉人已经不只是在吃饭时才能想到的名词了,日用品、药品、水果,都是线上点单方便,“不然出一趟门还得洗头洗脸化妆”。
筹备时期,他到隔壁的阜阳市考察,跑大型农贸市场取经,学着了解哪些水果耐放、哪些水果不能挨着摆。他每天到临泉市场转悠,盯着手机视频,依葫芦画瓢做水果捞,还购置了一个大冰柜。
到现在,这家30平的小店已经能提供50多种果切搭配,其中包括10来种水果捞。常志法还整理出自己的生意经:要降低起送条件,还要设计足够便宜的引流产品,带动其他果切销量。
外卖极大带动了果切店的生意 图源:受访者
夏天是小店的旺季,到了最火热的8月份,客单价20多元的外卖订单能达到1600多单,利润妥妥过万。即便是淡季,每月也能赚到将近7000元,与他在外打工的收入持平。
新业态、新零售模式从城市到县城的复制,降低了常志法这些北漂回乡创业门槛,为他们提供了不输于在一线城市打工的收入,也让他们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长。
更重要的是,县城里的消费活力逐渐被归乡的临泉人带动起来了。常志法尤其干劲十足,果切店之后,紧接又开了家炒菜店,最近还在筹划做第三家店,“目前初步方向为猪脚饭,正在考察学习中……”
年轻人回来了,“夜经济”激活了随着回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晚睡的习惯也顺势把夜经济带回了临泉。
以往夜晚8点一过,临泉居民区街道就开始归于平静,很难再觅到行人踪影。如今,直至深夜,街边便利店、夜市、烧烤店仍承接着县城的热闹,订单提示音接二连三地响起,骑手们卯着劲在亮起灯盏的楼栋里奔波穿梭,夜色下的临泉也有了烟火气。
与此同时,早8晚10的商超门店也明显不够用了,24小时的即时零售小店成为王道。
91年的木木,在临泉经营一家100平的小超市,据她观察,夜里外卖生意更好,半夜2点的订单不足为奇,最远能送到5公里之外,从酒水饮料,到卫生用品、数据线、姜汁红糖等,只要上架到外卖平台的商品,几乎都能卖出去。
临泉也开启了“外卖买一切”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带回了旺盛的消费需求,撑起即时零售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新业态又将“产业、消费、就业”留在临泉,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
数据显示,这些年从外地流回临泉的人数,甚至达到十几万。
如何实现从“八十万人外出务工”到“十几万人回流”的转变?临泉的做法,始于最朴素的两个字:修路。
曾经,临泉全县公路里程不到2000公里,公路损坏率高达80%,泥土路总是在雨天变成大滩水泥,合法码头有且仅有一座,县内寻不到半寸铁路。货物外运只能走省道,费用高,直接阻碍经济发展。
2014年,郑阜高铁的路线规划还没拍板,时任县长守在天津的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外,日夜请求,费尽心思才得到相关部门“请酌情考虑临泉230万人民的需求”的批示。
拿着批示,县长又跑去设计院,好说歹说,才终于让高铁路线“拐一个弯”路过临泉,在高铁路网加上了“临泉站”的名字。
一边是高铁动工,一边还有新建和改建近4000公里公路,同时疏浚泉河航道、建设泉河码头,临泉的农副产品及工业产品得以走水运流通到全国市场。
改善了交通条件,再得益于皖北长三角一体化,临泉也开始承接皖北、长三角产业。 其中,临泉与合肥市庐阳区合作共建的“临庐现代产业园”发展不断提速,让临泉有了更扎实的产业基础,也为回到临泉的人们提供了可靠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回流,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内驱力。从2016年到2021年,临泉县城区面积扩展了3倍,零售户、个体工商户增加了3万多,常志法的果切店、木木的24小时超市,都在陆续壮大这一队伍。
再到如今,临泉的新博物馆建成了,万达广场开工建设了,中环格林童话世界、魔幻动物园等主题乐园与各类休闲娱乐新业态,共同组成了向城市看齐的县城繁荣面貌。
总体看来,临泉“十几万人口回流”的实现路径,可以归纳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人才和资金-积极拥抱新业态-推动本地零售繁荣。
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硬核的产业,各类新业态得以扎根临泉,一面推动就业增长、商户增收,带动本地零售繁荣;一面丰富优质供给,满足居民即买即达的消费需求。
临泉人无需再匆忙出走,也不必向其他城市眺望,站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幸福、现代、便捷的生活。
全国2800多个“临泉”,打通“县城内循环”将视线从临泉移开,会发现它所呈现的县城崛起故事并非孤立样本。在全国,像临泉这样的小县城,还有2800多个。
比如嵊泗县,一个地处浙江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由404个大小岛屿组成的海岛县,在“东海无鱼”与资源环境的压力下,世代靠海吃海的渔民们开始“减船转产”。
通过发展家庭旅馆等新业态,民宿管家、网约配送员、商品分拣员等新岗位不断涌现,许多嵊泗年轻人得以留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比如,罗存兴进厂打过工,当过保安,后来回到嵊泗开了一家便利店;和他年纪相仿的许凯,把自建的老房子装修成“家庭旅馆”接待游客;郑贤海13岁起就跟着父辈学开船、潜水、抓鱼,49岁的他现在海岛送外卖。
又如“白茶之乡”浙江安吉县,通过将本地特产白茶与大城市去年秋冬才兴起的“围炉煮茶”新业态融合在一起,从无到有地培养了当地居民的新消费习惯,创造了独具安吉旅游特色的的新消费面貌。
这里口碑最好的超市,五年前就上线外卖平台,现在每天平均能做到八千元的营收。老板娘何郁珠称,原先店里只有1000多种商品,现在随着线上顾客的需求增大,商品种类翻了一倍,增加了一次性床单、充电器、卸妆湿巾、暖足贴、泳裤等商品。
细数这些县城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公共基础设施的搭建只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前提,若要持续扩大就业、提振本地经济,往往还需要引进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吸引投资与人口回流,打通“消费-投资-再消费”的“县城内循环”,才能壮大县城经济发展活力。
作为“城尾乡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是农产品中转、农资下行,以及承接区域内服务与消费的平台。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畅通物流、信息流,辐射并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盘活农村经济。
从实际看,县城作为“平台”的辐射能力在逐年衰退。比方说,以前乡镇居民要通过批发商销售农作物,通过百货公司来购买商品,现在却更加依赖全国性电商平台。
但县城并非没有出路。未来,县城的平台辐射效应,预计更多依靠“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来实现。而在基础设施上“长”起来的本地零售等新业态,则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钥匙。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其中就要大力发展共同配送与即时零售等新模式。
根据美团数据,今年1月到3月,通过外卖平台购买日用百货、化妆品和服饰鞋帽的县城消费者在明显增长,相关的即时零售订单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63%、73%和132%。
随着县城居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升,县城新消费、新业态还将继续向城市水平看齐,甚至有望以超出城市速度增长,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到那时,“空心化”将不再是县镇乡村的顽疾。县城经济发展,也将不再依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收入反哺,而是由内向外溢出,建立起更稳定、更可靠的内生动力。
*本文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