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了股权激励的企业为何更容易拿融资?

发布时间:   来源:一心向上ESOP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有个关键节点是在启动投资前,他们会重点考量被投资企业是否预留了股权激励池。”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金融律师在接受一心向上采访时说的原话。

作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保障,股权激励不仅仅是企业关心的重点,也是投资人频繁关注的。甚至很多企业的股权激励都是在投资人的推动下得以建立。

根据一心向上ESOP的经验的来看,由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本身会稀释原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合理、不科学的股权激励还会引起股权结构稳定风险,因此往往已经成功实施过股权激励的企业,在一级市场上往往也会更加受投资人青睐。


(资料图)

股权激励准备好,投资人“入局”没烦恼

股权激励会触碰谁的利益?

谈及企业股权激励效应,大家会下意识的想到人才稳定、提高员工积极性、节省现金流、促进公司业务上涨等等。但在这些激励效应实现之前,是包括投资人在内的原有股东在为股权激励的成本买单。

若股权激励过于“侵占”投资人持股权益,且激励方案不科学难以发挥效力,短期来讲会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长期看,影响到公司未来正常的融资节奏也很有可能。

因此,出于对“股权稀释”的担忧,很多投资人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自然会更青睐已经实施并预留股权激励池的企业。

从投资人的利益角度来看,股权激励其实就是低价或免费分配股权。换句话说,股权激励是将属于股东的股份“分给”了被激励人。企业股本数量的低价扩张,短期内对投资人来说类似于一场“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其实就代表着另一方的损失。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某家公司价值1000万元,100%归原股东所有。突然公司新增了股本并免费赠予给了第三人,原股东在扩股之后持股比例降至90%,那么其所占有的公司价值也由1000万降到了900万元。

股权激励对于原股东的股份稀释效应便与此类似,员工低价持有公司股份,以低成本的方式获得了高价值的股权,势必会在短期内影响原股东的利益。

当然股权激励是为了打造稳定优秀的核心团队,并以此推动业务快速上涨,提高公司价值。如此一来便是双赢局面,投资人稀释自己的一部分股权,让蛋糕变大,实现股东与员工之间的双赢。

但股权激励效应更多是后置的,“先分股权,再看疗效”,在达到目标之前,由投资人先行垫付“车票”。正是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猜疑,造成了不是所有投资人都愿意用自己的股份承担股权激励的成本。

所以,已经启动股权激励并预留股权激励池的企业,往往会更加受投资人青睐。

因此一心向上ESOP建议创业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应提前预估未来的融资进程,将股权激励尽量前置。在启动融资程序之前,就将可预期的股权激励进行相应规模的预留。以免将股权激励的短期成本压在投资人身上,保障融资进程不被股权激励所干扰。

吸引投资,股权激励建议“应做早做”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这在科创型企业尤为重要,通过股权激励吸引、留存核心优秀人才,建立起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是企业保持战斗力的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投资人在选定投资标的时,最在意的是企业未来的增值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收益。股权激励作为企业战斗力的有力推动,也是投资人所鼓励推崇的,在很多情况下投资人甚至是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的推动者。

不过股权激励本身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大工程,涉及人财税法多领域专业知识。不合理的股权激励,在影响激励效果的同时,也会影响公司的股权结构稳定,甚至还会遭遇股权纠纷。

例如某些企业在做股权激励时,会出现给干股、口头约定、随意分配股份等情况,再或是股权激励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成熟机制等制度设定不完善,导致股权激励过度浪费。甚至是股权激励的权责条款设定不清,易出现股权纠纷,导致股权结构不稳定等风险。

以上这些,都是投资人所担心的股权激励踩坑情景。受该因素的影响,股权激励前置化也成为了大部分科技型创业企业的选择。

据一心向上《2022年度科技型初创企业股权激励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有8.91%的企业在未启动融资时便已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此外有61.48%的受访企业在A轮融资前已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足以证明股权激励在初创公司实行的普及性与认可度。

因此,企业在股权激励方面应尽量在启动投资之前,提前进行好股权激励方面的科学筹划搭建。优秀的前置化股权激励可以让投资人在无需担心股份被稀释的同时,更加放心企业的股权结构安全性,也更容易让股权激励成为企业吸引融资时的加分项。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