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集团能否靠充电桩来收复千亿市值?

发布时间:   来源:巴伦周刊

选择公牛插座的消费者,是否还会因为品牌考量而选择公牛充电桩及充电枪产品?

乘着充电桩概念的东风,“插座大王”公牛集团(603195)市值再次回到千亿元大关。2022年2月23日收盘,公牛股价在冲高后回落到163.5元,市值982亿元。

2023年以来,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充电桩概念迎来一波凌厉的上涨行情。2022年12月26日-2023年2月15日的32个交易日,同花顺充电桩指数大幅上涨32.38%。


(相关资料图)

由民用电工领域跨界闯入新能源赛道的公牛集团也受到了资金的追捧。2月19日,公牛集团股价上涨1.93%,总市值涨至1009亿元,这也是时隔14个月之后,公牛集团再次回到“千亿市值俱乐部”。自去年12月29日以来,公牛集团累计涨幅已经达到20%。

公牛集团成立于1995年,由阮立平、阮学平兄弟二人创立。公司起家业务为插座产品,此后相继进入墙壁开关、LED照明以及数码配件等领域。2021年开始,公牛集团开始布局新能源充电枪业务,2022年3月组建了新能源线下渠道。截至目前,公牛集团已有多款充电抢、充电桩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

凭借“可口可乐怎么卖,插座就怎么卖”的创新式营销策略,公牛集团在全国开出了近百万家销售网点,“公牛,插座领导者”,这7个字醒目的刻在大街小巷的五金门店牌匾上,其“公牛”品牌插座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

2020年2月6日,公牛集团成功A股上市,仅用了10天时间市值就突破千亿元,成为国内照明电工应用产品领域第一家市值破千亿的企业。2021年1月,公牛集团总市值突破1500亿元,动态市盈率高达67倍。

插座及墙壁开关属于公牛集团的两大核心产品,收入占比超过80%。不过,国内插座及墙壁开关的容量并不大。2021年,国内插座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墙壁开关市场容量约为200亿元。而从市占率来看,公牛品牌插座市场占有率达到惊人的60%,墙壁开关市占率约为20%,天花板压力隐约可见。

反垄断处罚又是给了公牛集团一记重拳。2021年9月,公牛集团收到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违反反垄断法,公牛集团被处2020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3%的罚款,金额为2.9481亿元。

在成长天花板隐忧、高估值以及反垄断处罚的三重压力下,公牛集团市值最终失守千亿大关。

充电桩和充电枪等新能源业务给公牛集团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公司市值重返千亿的关键。据中信证券预测,2025 年全球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其中国内市场规模约为608 亿元。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新能源业务的想象空间虽大,公牛集团作为第三方品牌最终可以切下多大的蛋糕还尚未可知。从公司LED照明业务的发展来看,有些看起来市场规模很大的市场,跨界者做起来并不容易。

价值千亿的大蛋糕

公开资料显示,公牛集团从2021年开始布局充电枪业务,2022年3月组建了新能源线下渠道。截至目前,公牛集团已有多款充电抢、充电桩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

历经十余年的努力,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新能源汽车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数据显示,2022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连续8年保持全球产销第一。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其行业需求也迎来快速增长。2月13日,据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梁昌新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

不过,尽管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部分居民小区建桩难充电难等问题。从车桩比这一数据来看,国内充电桩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车桩比是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充电桩保有量之比,车桩比越低,代表充电桩供给更加充分,新能源汽车充电更加便利。截至2022年末,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521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车桩比为2.5:1,对应公共充电桩车桩比约为7:1。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对充电基础设施进行适度超前的规划布局显得愈发重要。按照工信部最新要求,2025年车桩比将达到2:1,2030年目标为1:1,这就给充电桩带来新一轮的投资机会。

此外,相比国内市场,欧美国家的充电桩建设明显落后、车桩比更高。据中信证券测算,截至 2021 年底,欧洲、美国公共车桩比分别高达 12.3:1、15.9:1。

由于欧美本土充电桩设备材料、人工成本高,前期投入较大,欧美充电桩企业常年亏损,大规模新建充电桩设施意愿不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有望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开欧美市场,实现充电桩业务的快速发展。

中信证券指出,考虑到不同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以及充电桩的建设进度,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欧洲/美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有望达到 608 亿元/36 亿美元/28 亿美元,考虑汇率换算后,预计 2025 年全球充电桩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显然,千亿规模的大蛋糕足以让公牛集团吃个饱,而不必再担忧天花板压力。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强敌环伺的背景下,公牛集团最终能够切下多大的蛋糕?

汽车充电,继续用公牛?

按照内部划分,公牛集团将主营业务划分为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数码配件三部分。其中,电连接产品主要包括插座、新能源汽车充电枪及充电桩、母线等,智能电工照明产品主要包括墙壁开关插座、LED 照明、浴霸等产品,数码配件主要包括手机等移动设备充电器、移动电源等数码配件类产品。

通过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公牛集团内部将充电桩视为类似插座的连接器产品。从某种意思上说,充电桩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插座”。

截至目前,公牛集团并未披露其新能源业务的具体销售金额。根据半年报数据,2022年上半年,公司电连接业务实现收入33.56亿元,同比增长12.30%,收入占比为49.08%,占比较2021年年末下滑2.7个百分点;智能电工照明业务实现收入32.63亿元,同比增长23.62%,收入占比为47.72%,较2021年年末提升2.9个百分点;数码配件业务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16.10%,收入占比约为3%,相比2021年年末基本持平。

不难看出,在公牛集团三大业务中,电连接业务营收增速最低,收入占比也在下滑,这说明公牛集团的新能源业务并未成为其基本盘的驱动力。

根据半年报规划,公牛集团将从C端和B端两个市场同时拓展新能源充电桩市场。其中,在 C 端渠道方面,重点拓展新能源车销售商、汽车美容装潢店等专业售点上千家;在 B 端渠道方面,重点对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物业、充电场站等客户进行开发试点。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充电桩可分为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公共充电桩以快充为主,面向B端客户,其建设主要是由各个大的充电服务运营商进行。私人充电桩以慢充为主,面向C端用户,产品主要由新能源汽车厂家随车销售或赠送。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其中私人充电桩数量超过340万台,占比约为65%,私人充电桩占主导地位。

公牛集团的新能源产品也主要集中在私人充电桩领域。根据国信证券数据,2022年上半年,公牛集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在天猫平台合计销售额为1.27亿元,市值占有率为9.4%,排名第三。特斯拉、普诺得分别以42.1%、11.5%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两位。

不过,上述数据只要是线上的销售数据,更多的私人充电桩都是由整车厂家随着赠送(特斯拉不送充电桩)。

另外,即便部分车企出于成本考虑取消随车赠送充电桩产品,消费者往往也会出于安全考虑购买车企自带的充电桩服务,而非公牛等第三方品牌。由此可见,公牛想要从C 端渠道取得成绩并不容易。

因此,公牛集团想要真正做大新能源业务,就必须和车企、充电站运营商等B端企业合作。公牛集团在2022年11月份的投资者关系互动中表示,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目标客户主要是 C 端消费者和中小运营商,并未提及与车企的合作。

有分析认为,充电桩产品的技术壁垒并不高,而车企在供应链中又处于强势地位,公牛集团即便打入车企供应链,也并没有多少利润可图。

从国内公用充电桩市场来看,市场集中度已经很高,留给公牛集团的市场也已经不多了。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在公共充电桩领域,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和云快充份额分列前四,CR4合计市场份额达到74.24%,市场份额前十的企业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

此外,目前南方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等主流的充电桩企业采取“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并不需要外购第三方品牌的充电桩,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牛集团拓展市场的难度。

当然,凭借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公牛在B端市场的拓展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2年9月,公牛集团宣布与国家电网旗下子公司国网车网技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2022年12月15日,公牛集团宣布与吉利远程(吉利商用车旗下品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首先以杭州、上海、宁波为试点进行公牛专属定制智慧配送车型的设计研发,并结合公牛集团线下110万家网点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截至2月20日,公牛集团动态市盈率为34倍。2017年-2021年,公牛集团净利润由12.85亿元增长至27.80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17%。2022年前三季度,公牛集团实现净利润23.61亿元,同比增幅为7%。显然,从PEG角度来看,公牛集团目前的估值水平并不便宜。

从公司发展历史来看,公牛集团能够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中突围,成功摆脱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并成为行业翘楚,充分显示出公司优秀的产品力以及极强的渠道把控能力,另外,过去五年期间公牛集团取得了17%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在A股也实属难得。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过往的公牛集团表现堪称优秀,但进入到新能源这一全新赛道却并非胜券在握。毕竟,公司在民用电工领域的品牌力和渠道优势都难以在充电桩领域简单复制。考虑到公司新能源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公牛集团目前估值偏高,利润增速并不是很理想。或者,只有等待公司新能源业务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公牛集团才能真正站稳千亿市值。

文|赵永俭

编辑|喻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周刊》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