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主持人 | 尹星
弱复苏市场更容易涨什么
【资料图】
主持人:泛舟的思维总是异于常人,按理说,本周初某金融板块持续加速上扬,你应该感到高兴,毕竟这是你4月在北京重点交流的行业之一。但你反而周一在微博反复提示大伙,这轮的上涨只是吸筹,马上要进入洗盘阶段。先请泛舟说说,为何如此思考?
泛舟:看好的板块能涨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只是这个“涨”的性质一定要搞清楚,当下的宏观环境很难让其出现奔走型拉升,所以,就只是吸筹阶段。吸筹的过程都是以震荡上行为主,期间板块内出现一两家奔走型的也属正常。此时一旦被大众认知该板块成为短期市场明星,吸筹阶段就会马上结束。
主持人:这是为何?
泛舟:因为吸引到足够的对手盘了!所以今年内的操作,就要特别讲究性价比,也就是多看看低位票。哪怕是主题热点里也是如此,每一个新的周期开始,都是从低位票涨起。
主持人:主题热点就是数字经济咯?
泛舟:是的,目前依然未见熄火迹象。甚至于其他热点启动,最后也会归纳到数字经济的范畴内。比如之前的港口、路桥、设计,当前的教育、电力、影视、服饰等等,均与数字有关。它们是独立存在,也属于概念叠加。
主持人:万物皆可数字,这题材太广了吧!
泛舟:这才有生命力呀,如果就十多家上市公司,能对盘面、对指数产生多大的正向推动作用呢?今年就是如此了。一个大主题带着一群热点轮动向前行,指数全年也是震荡上行,大涨不易,深跌很难。经济弱复苏,折射在二级市场就是如此的表现形式。弱复苏市场更容易涨什么?高股息,低估值及主题热点,今年就是数字经济。这些就是全年的格局,先看清楚了,后面就都好办了。
主持人:明白了,指数环境中性偏乐观,大伙就好好的找板块,找标的吧。
资金面不支持大干快上
主持人:再请萧萧。市场演绎的“中特估”行情为什么到了券商这里,又变成了怎么上去的就怎么下来?
海风若雨萧萧:券商嘛,我们早就定义过了是“渣男”板块,在2020年7月以后就没有超过10天的行情,这一轮时间更短,龙一哥才坚持了五天而已。“中特估”的行情从1月的运营商到石油双雄,再逐步扩散到保险,始终都是走“精品路线”。像石油双雄,拉得最狠的4月,日均成交也不到40亿,换到券商这里,拉动中字头的券商,50家券商股跟着起哄,周二一天就成交940亿,市场根本就没那么多钱。我们早就探讨过,目前依然是存量资金博弈的性质,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卷”,而很多人还生活在2015年大水牛行情的梦幻中。中特估行情逻辑本身没什么问题,注册制大环境下,央企具有稀缺性,低估值高分红的特性在弱复苏的经济环境中具有较高的防御性。要不是有中特估力挺,上证难说还能否站在年线3200点上了,沪深300、上证50、创业板指数不都躺在年线下方吗?像中特估这种蓝筹属性的行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慢则长,快则短”。
主持人:是呀,历史上已经多次证明。
海风若雨萧萧:像2017年漂亮50行情,工商银行全年涨幅才70%,月均涨幅才5%而已。假设未来出现了中美政策的同步宽松期,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牛市再度降临,你指望两万亿市值的茅台还不如指望这些中特估属性的蓝筹去攻城拔寨呢。所以中特估的逻辑没啥问题,问题在于,目前资金面还不支持这种大干快上的扩散,更适合走“精品”路线。当然,中特估股票退潮也并非坏事,它会促进市场板块热点的再平衡,五一节前我们探讨过“丑媳妇”们的季报公布后,市场会沿着高景气度方向展开,TMT板块中AI的模型、算力方向已明显退潮,市场重点挖掘的是影视传媒等方向。本周公布的CPI-PPI数据再度低于预期值,既有基数的原因,也反映出需求不强的困难,就近10年来的历史经验看,PPI低于100的时间周期内都是以成长线为主的行情,中特估可以帮助市场搭台,但是成为“主演”的时机尚未成熟。
中特估大趋势没有改变
主持人:本周中特估展开了大幅调整,骄阳觉得后面还有没有机会?
骄阳:大趋势依然没有改变,中间的调整反而是又一次低吸机会。当然你得注意一下高低切换。
主持人:刚公布的4月份数据不太好,大多数板块和指数可能都要被压制,除了中特估外,还有什么板块有机会?
骄阳:电力(火转绿)这个板块我说了好久了,核心龙头这波都涨了50%了,从行业来看,一季度实现了扭亏,困境反转明确。长期火转绿提高估值,未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全都是用电大户,不能提高估值吗?还是那句老话,等市场都知道它好的时候大家才会发现股价已经高高在上不好下手了。
主持人:券商板块怎么看?
骄阳:多数都盘出底部了。一跌跌好几年,总得有一次吃肉机会吧。从宏观来说,房子不能炒了,银行利率持续下滑,这么多钱怎么办?稍稍分流出来一部分就够股市吃的,到时才是券商行业财富管理时代提高估值讲故事的真正好时机。而且注册制到来,别的板块没啥太多受益的,券商肯定是核心受益。从这几点来说,券商板块的机会要大于大多数行业。再对比银行保险,券商技术位置是最低的,历史股价弹性却是最高的,从这点看,性价比也很好。
(本文已刊发于5月13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