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与经济学的两次决战(一):跨越500年的兴衰迷思:新要闻

发布时间:   来源:华盛通

编者按:新的一年刚刚开始,土耳其资本市场就3次上演股市杀跌熔断。尽管经济学家称估值大幅脱离基本面,但资本却连续2年用真金白银下赌注。土耳其和经济学,谁有问题?详情>>


(相关资料图)

奥斯曼帝国是怎样衰落的?

如果帝国的强盛再延续100年,世界将会是怎样的面貌?

着眼当下中东乱局,这是一个无比迷人的问题。

作为横跨欧亚大陆、垄断东西方贸易、曾经世界上最强大和繁荣的帝国,其逻辑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甚至整个国家由盛转衰,直到最后于一战后分崩离析,百足之虫由死而僵也足足持续了几个世纪。

摧毁顽固的生命力,需要更顽固的反生命力。

庞大的历史主题加上漫长的时间跨度,其故事线索也必然错综复杂。

但人的执念既是如此:无论是在洞穴绘制岩画的先民,还是将文明兴衰浓缩于量化模型的对冲基金教父,其共性都是试图在故事中剥离出线索,在线索中寻找到必然。

故而从中引申出的迷思,亦犹如史诗寓言般浪漫: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有没有可能从浩劫当中幸免?以及今天的我们,究竟从这段历史中,能够汲取何种教训?

1622年5月20日,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君主帕迪莎·苏丹·奥斯曼二世,被自己的禁卫军团团围住,遭受到了战俘一般的虐待。他不仅被扒光衣服,最后还被勒死在监狱,耳朵被割下送给了苏丹太后哈利姆。

然而哈利姆太后的反应,平淡得出奇。她仅仅下令清理了大维齐尔(宰相),并撤销了禁卫军第六十五军团的番号。从这里开始,弑君成了奥斯曼帝国禁卫军的“光荣传统”,枪杆子与君主之间的离心离德,成为可以被摆上台面的生态的一部分。

这次时间,对于维系了奥斯曼帝国300多年的政治哲学——“公平循环”,是极其致命的打击。

按照奥斯曼帝国15世纪编年史作家穆斯塔法·奈玛的理解,所谓“公平循环”的含义是这样的:没有军队就没有统治,没有国家;维持军队需要财富;财富从臣民手中获取;臣民需要公平才能创造财富;没有统治和国家就没有公平。

理论的基础,是封建君主对军队的掌控。

然而脱离君主掌控后,曾经“公平”基础不复存在,禁卫军这匹脱缰的野马,随机开始肆意侵蚀帝国的“循环”。

禁卫军手中的弯刀,很快与资本手中的钱袋子相互媾和,将奥斯曼帝国的高利润、高护城河的行业,甚至经济命脉收入囊中,比如70%的鸦片馆、80%的地下赌场和100%的咖啡馆,成了属于某个禁卫军团的摇钱树,粮食和纺织品行业也被控制。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以利益为核心的权力游戏。

实则这场“叛变”,早已有迹可循。

人的贪欲或许真的是个无底洞。但另一边,则是这个国家经济职能的衰弱。

要知道,禁卫军中的大部分常规军,即卡皮库鲁,是领取国家薪水的职业军人。过去奥斯曼苏丹用以控制他们的工具,是银币,其主要来源是国家机构和实业的垄断收入。

然而16~17世纪,严重的通胀席卷了帝国。奥斯曼帝国苏丹,已经无力支付这些职业军人的薪水,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另谋出路。

而这场通胀的根源,众说纷纭。

不过可以肯定,同一时代,欧洲人征服美洲之后,对白银的开采量令世界瞠目结舌。根据史料记载,16世纪从美洲开采的白银,总计约1.7万吨,到17世纪猛增到4.2万吨;1493~1800年,这300多年时间里,拉丁美洲向全球贡献了85%白银的产量。

规模“划时代”得何等令人发指的货币宽松!

在最初的阶段,全球化叠加“货币宽松”,确实让奥斯曼帝国通过瓷器和香料贸易,赚到了崛起的第一桶金,也是其丝绸、纺服业和手工制造业的启动资金。

所幸横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帝国,并不缺乏土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如果我们将奥斯曼帝国的情况,带入现代经济学理论,会发现这个国家储蓄空间非常之大,理论上讲,能够承载的外资体量也十分庞大。

这个推断,来自现代经济学的双缺口模型

20世纪的经济学家从GDP=政府支出+投资+消费+(出口-进口)的基本支出法公式中,推导出了投资-储蓄=进口-出口这样一个模型。当投资大于储蓄,便说明存在储蓄缺口,市场缺钱,能调动的生产要素不足,能够支撑投资项目的资源太少。

带入公式,在投资、储蓄给定的情况下,在存在储蓄缺口的同时,进口也会大于出口,从而造成外汇缺口。

双缺口模型常用以描述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填补国内资本不足的理论。而理论上讲,根据一个国家生产资料的丰富程度,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存在一个最佳平衡点——生产资料越丰富,可以承接的外资就越多。

在平衡点两侧,如果引入外资不足,生产要素的潜力便得不到充分释放;引入外资过多,通胀会推高经济增长率,超过本国储蓄能承受的范围后,则会降低资本的边际效益,造成商品供应过剩,货币贬值,恶性通胀、偿债困难等等问题。

可惜地大物博如奥斯曼帝国,也难以承受如此规模庞大的货币流入。超级宽松的资本环境,驱使产能无序扩张,同时货币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乱世之下,拳头是老大。

军人+资本的组合脱离了苏丹掌控,占据了最具资本回报的领域,成了那个时代的顶级食利者。比如他们通过推动国务会议特许税(Tekalif-i Divaniye)等手段,固化了放贷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生产荒废,财富缩水,资产兼并失控……“公平循环”不复存在。

至于帝国后来逐渐失去对行省的控制,以及一战期间,同盟国如何轻松策反帝国里的阿拉伯人(统治者是突厥人),这些都是后话了。

时间来到2023年。

埃尔多安治下的土耳其,似乎是希望继承奥斯曼“正统”,20多年来GDP一路高歌猛进,大有重现500年前地中海帝国荣光的架势。

不过新的一年刚刚开始,1月5日,资本市场就3次上演股市杀跌熔断。

据媒体报道,北京时间1月5日21点半左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00指数盘中突然暴跌逾5%,触发第1次熔断;22:10跌幅超过7%,触发第1次熔断。

于是就在当天,追踪土耳其市场的iShares安硕MSCI土耳其ETF,跟着大跌7.88%。与此同时,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8.7952,创下历史最低点。

1月12日,熔断再次上演。

话说近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00指数经历了持续、暴力上涨,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有资金“恐高”。那么借FOMC纪要的鹰派言论获利了结,似乎合情合理。反而是过去2年,土耳其股市的疯涨,更应该让人惊讶

而当我们自己剖析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或许会发现,事情远不是资金面的波动这么简单,却更像是一场对历史和现实的照虎画猫。

……

-未完待续-

关注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