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9月25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正式发布。榜单中,南京跻身全球排名前十科研城市,位列第8,是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唯一进入榜单前十的中国城市。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会转向可持续发展。面对实现“双碳”的目标,如何发挥科研优势应对“双碳”挑战?南京的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已经展开卓有成效的探索。
捕碳用碳让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将成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203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到206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温室气体源的净排放为零。
而在推进这一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可替代,加快碳中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部当前的重要任务,全国各地也在陆续响应。
二氧化碳还能拥有“新生命”?能注入碳酸饮料、制成食品级干冰、合成尿素等常用化学品……在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令人厌恶的二氧化碳,却能通过先进的捕集利用技术,经净化提纯“变废为宝”。
碳中和的本质就是碳排放与碳吸收相抵消,而实现碳吸收,主要依靠植树造林生物吸收和二氧化碳工业化捕集、封存、利用两种方式,把各种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捕回来,相对生物吸收,工业化捕集效果更明显、见效也更快。
南化公司研究院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目前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捕碳用碳这一过程是怎么实现的?该研究院总经理李海涛介绍,以火力发电厂为例,电厂从烟囱排出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将被引入处理系统净化“洗澡”,去除大部分粉尘,再进入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守候着它们的新型捕集溶剂(或膜)好比一个强力电磁铁,将其中的二氧化碳牢牢“吸住”,送进“禁闭室”进行压缩液化,随后输送到指定容器内,再通过管道或槽罐车运输到二氧化碳需求单位。
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该技术每年助国内燃煤电厂和化肥、钢铁企业捕碳用碳超百万吨,相当于种下了5000多万棵树,创造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南化研究院积极投身碳中和领域,只是南京市迎接“双碳”变革的一个缩影,这座城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锋城市的背后还有更多行动。
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锋城市
“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紧扣“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定位,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通过强化低碳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全市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五年来,南京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45.6%,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22%。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双赢”背后,是南京推动绿色发展的不懈努力,是一次次转型升级中旗帜鲜明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南京,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锋城市,南京如何发挥科技战略支撑作用?南京市委创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目标挑战巨大,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城市低碳绿色转型增加动力。
在《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中,南京优化顶层设计,明确了将带动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绿色技术引领变革生产生活方式提供示范。
实施率先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在工业、能源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零碳未来城,创建江心洲和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打造江北新区碳中和示范区;构建智慧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
下一步,南京将推动高新区积极申报国家绿色园区,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开展展科技攻关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光伏、储能、特钢产业领域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协同在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眼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攻关,抓紧梳理高能钢、光伏技术、固态氢及储能技术等行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情况,按照降耗 50%、降本50%的目标要求,推出一批研究课题和攻关任务,争取纳入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攻关计划。全力争当绿色领跑者,为都市圈、长三角乃至全国碳中和打造南京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