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门口坐满等位的人,包厢预订火爆,美食街游人如织……受益于9月疫情汛情边际好转,加上中秋国庆假期带动居民外出活动增加,9月和国庆期间,餐饮收入改善明显。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33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餐饮收入3831亿元,同比增长3.1%。
国庆期间,婚宴、亲朋好友聚餐等需求增加,促使全国餐饮消费一片红火。图为消费者在江苏南京夫子庙的一家餐厅就餐。(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市场稳定恢复
“消费券抵扣了20元,相当于一个菜的价格,很划算!”北京市民周女士结账时用消费券进行抵扣,对用餐体验很满意。
像周女士一样,国庆期间,婚宴、亲朋好友聚餐等需求增加,促使全国餐饮消费一片红火。从美团上美食套餐、代金券等到店消费数据看,今年国庆期间通过美团App团购美食并到餐厅消费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国庆增长49%。同时,大众点评App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必吃榜餐厅订单量环比节前增长50.8%。
同样,9月餐饮消费亮色十足。“受益于9月疫情汛情边际好转,加上中秋假期带动居民外出活动增加,9月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大幅改善,由上月的-5.8%回升至0.1%,回升幅度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个百分点。”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记者表示。
“各地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美食节等,提振消费信心;通过延续税费减免、员工稳岗、金融支持等惠企政策,纾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餐饮产业链协同、供应链融合、服务链延展、价值链提升。”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于学荣表示,“目前餐饮业恢复呈稳定向好态势,前期被抑制的消费将得到恢复性增长。”
此外,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回升同样是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受益于经济恢复、政策帮扶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状况等得到明显改善。如今年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同比增长2%,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疫情前的水平。”伍超明说。
政策持续发力
餐饮消费的稳定恢复离不开政策的有效护航——或开展相关促消费活动,或对市场主体进行精准扶持。
据悉,为进一步加大对线下零售、住宿餐饮等受疫情持续影响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商务部等六部门在8月底便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线下零售、住宿餐饮、外资外贸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加强对相关市场主体经营情况的摸排,确保政策有效传导至市场主体,支持企业纾困发展。9月16日,商务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商务领域促消费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提振餐饮消费、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促进线上消费健康发展等措施。
从地方上看,河南明确,鼓励和支持各地抢抓节庆消费旺季开展各类促销活动,繁荣消费市场。鼓励相关服务行业夜间延时服务,支持发放餐饮消费券,有序开展夜间特定街区外摆试点,大力发展夜间消费。
北京制定了《关于鼓励企业创新开展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的通知》,对积极参与北京消费季并成效显著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限额以上线下实体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扩大消费。
厦门全链条加大消费、旅游等领域扶持明确,“支持商家促销”实施期限从2021年9月1日-10月31日延长至2022年2月28日。鼓励全市大型商场、限额以上超市、品牌连锁便利店和餐饮企业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联等线上平台向市民、游客和其他在厦人员发放消费券,对消费券商家优惠让利部分给予50%补助。
多方合力挖潜
除了政策护航以外,市场主体也需要勤修内功找出路。“高质量发展的‘五化’——绿色化、数字化、新零售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正成为餐饮企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导向标。”《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
以数字化为例,天津市商务局表示,目前,该市通过网络经营备案的社会餐饮服务经营者已达32000余家,超过餐饮市场主体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随着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和“光盘行动”的持续推进,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另以倡导节约消费和倡导使用公勺公筷为例,《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在社会责任评分表中这两项分别为4.65分和4.46分,居评分表第一和第三位,说明餐饮企业普遍认同、重视并践行了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打榜投票”,不少网红餐饮品牌在餐饮业中成功C位出道。根据艾媒网数据显示,从2021年中国网民在消费网红餐饮时的排队情况来看,91.1%网民曾为网红餐饮排队。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表示,大众餐饮市场迎来升级新趋势,品质、安全、口味是餐饮企业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特色、文化、体验式消费过程是餐饮企业赢得市场的重点。
“要想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就要多方形成合力,继续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建议,首先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丰富线上消费场景;其次要做好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只有保持就业稳定,居民才有持续的收入来源用于消费。(记者 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