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返乡创业养鸡成就新生活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这批土鸡还剩下50多只,不敢接单了。”3月3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利用竹林下空地养殖生态土鸡的李文海,遗憾地告诉商贩张中云。

李文海今年45岁,家住新乐镇龙蟠村三组,2010年返乡创业养殖土鸡,并逐步扩大规模,2012年起,流转竹林200余亩从事土鸡养殖,由于采取生态饲养模式,产品投放市场立即受到广大客户青睐,供不应求,年出栏土鸡2万余只,纯收入30余万元。

返乡创业 亏损20万元

1997年,初中毕业的李文海来到泸州的一家汽修厂学习修车技术,1999年,熟练掌握汽车修理技术的李文海来到泸州茜草,租下2间门面房,开始自己的汽修生意,凭借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年纯收入20余万元。

“李文海,你在泸州创业成功了,回家乡来发展嘛。”2009年,李文海返乡过春节,村民们纷纷请求他留下来发展产业。

“农村山地多,水质好,空气也好,在山上散养土鸡,肯定有前途。”李文海经过一个月走访调研,准备发展林下养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010年,李文海回到新乐镇龙蟠村,流转残次林200余亩,以7.5元每只的土鸡苗价格,购买了4000余只土鸡投入在林中散养,开启林下养殖之路。

隔行如隔山,深知创业不易的李文海,虽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关的防疫等工作,但由于养殖技术不过硬,一场禽流感疫情让他的养鸡场损失惨重,亏损20余万元。李文海意识到,搞养殖不能光凭满腔热情与干劲,必须懂技术,会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随后,不甘失败李文海坚持每天学习畜牧兽医知识,先后前往泸州周边养殖场学习养殖技术,积极参加区镇组织养殖技术培训,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一时间打电话咨询农技人员,经过长期积累,逐渐从“门外汉”演变为“土专家”。

生态养殖 成就致富梦想

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后,2011年,李文海购买了1万余只土鸡苗散养在残次林里,开启规模化养殖之路。

为了不影响村民的生活以及保护水源地,李文海请了30余名村民编竹围栏,将200余亩残次林圈起来,让土鸡在宽阔的林里奔跑嬉戏,饿了以山间小虫为主食,辅助喂些玉米等杂粮,同时,把白菜等绿色食品吊起来,让土鸡跳起来进食,土鸡运动量增加后,肉质细腻,口感非常鲜美。

如何在不打抗生素的情况下提高鸡的免疫力?请教了一些养鸡行家之后,李文海开始自己摸索,尝试着给鸡喂食“中草药”,在鸡食中添加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提升土鸡的免疫力。李文海说,在200余亩残次林里年饲养10批共2万余只土鸡,由于投放比例小、放得开,所以土鸡的毛色黑亮、长势良好,出栏率都在90%以上。

“年出栏2万余只,远离城市怎么销售?”看到笔者满脸疑惑,李文海说,刚开始饲养时,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我就把饲养8个月的土鸡送到酒店和农家乐推销,请他们来我的养殖场来参观,客户知晓我的饲养模式之后,纷纷表示愿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一传十、十传百,每批次土鸡都成为市场“香饽饽”,还未出栏均被预订一空。

示范带动 致富不忘乡邻

在新乐镇龙蟠村,村民们一直有散养土鸡的传统,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李文海将土鸡育至1斤左右,按15元每斤的成本价卖给村民,村民将土鸡投放至在房前屋后的林地和坡地散养6个月后出售,因肉质鲜美深受市场青睐。

3月1日,在新乐镇龙蟠村村民梁应生家的院坝旁边,一群土鸡正在竹林下悠闲地觅食。梁应生喜滋滋地告诉笔者,他去年从李文海的养殖场购买70余只土鸡苗,仅卖土鸡和鸡蛋的收入在1.2万元以上,土鸡养殖成为他和老伴的重要经济来源。

“李文海的经验非常丰富,我们遇到养殖方面的难题,都愿意给他打电话,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养殖技术,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龙蟠村村民况昌林说。

如今,土鸡养殖走上正轨,我还要把200余亩残次林改种木姜子,带头发展产业。李文海说:“木姜子不施肥不打药,管理粗放,并且市场行情好,亩收入5000元以上,还可以解决村民务工问题。”

“一个人富不算富,村民共富才幸福。” 李文海表示,2018年进入龙蟠村两委工作,2020年12月当选为龙蟠村党支部书记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传播科学的养鸡理念,让养鸡成为致富一方的产业,还要走种养循环之路,大力发展木姜子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 戚原 通讯员 王超明 梁龙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