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天津及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南昌、湖北荆州等多地发布了建筑业“清退令”: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消息一出,引发人们对建筑业工人“超龄服役”现象的热议。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建筑业一线工人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60后、70后是主力,80后占比很小,90后基本上难觅踪影,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愿意再从事建筑行业,断代危机已经形成。此项政策实施后,将会进一步加剧人员短缺和造成用工成本上涨。
中国作为建筑业大国,“清退令”对建筑业的影响有多大?造成这一现状的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断代危机该如何解决?我国建筑业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近期,中国城市报记者就这一问题展开采访。
清退令对建筑业
有一定影响
“其实早在几年前,一些央企工地就已经拒绝超过60周岁以上的工人进入,有的甚至将用工年龄门槛卡到55周岁。”山东省一劳务承包商武会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业属于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都比较高的行业,工人一旦超龄,往往会反应变慢,风险系数就会升高。
“建筑工地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虽然现在工资很高,但年轻人不愿意干,只能让一些年龄较大但身体较好的工人继续工作。即便如此,用工紧张的情况也一年比一年严重。”内蒙古自治区志信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王志文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清退政策应当适度放宽,对不同工种应当采取不同的审核标准,符合要求就能上岗,而不应该用年龄界限来实行“一刀切”。
“我国有将近6000万超过60周岁的农民工,如果将他们全部清退,建筑工地将会失去20%—30%的主要劳动力,而这部分缺少的劳动力是无法填补的。”在九江学院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飞看来,一旦全国范围内实施清退政策,将直接导致建筑业用工成本大幅上涨,全国数以万计的建筑工地很可能会出现“用工荒”问题。
“我国建筑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广大农民工的辛勤付出,也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在新生一代不愿意进入建筑业和自身缺乏退休金保障、难以寻找其他工作的背景下,大批农民工继续‘超龄服役’,恰恰缓解了建筑业日益严重的用工危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所长陆小成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地方政府要做好政策的细化和对接工作,减少对建筑业用工市场的不稳定性干预。
新生代农民工
不愿选择工地
“建筑工地的活基本上都是体力活,又脏又累,干就有钱挣,歇下来就没有收入,离开工地就一点关系都没了。我们这一代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吃这份苦。”甘肃一70后农民工陈小兵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如今年轻一代大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进城务工基本上会选择进公司或者工厂,即便是送外卖或者开网约车,也不愿意在建筑工地工作。
“我父亲在建筑工地干了一辈子,干不动了回到家还是个农民,没有一分钱的退休金,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北京某酒店员工陈明告诉记者,“酒店的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工作环境好、住宿条件和伙食也不错,最关键的是酒店还会为我们交纳社保。”
20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宋小刚从甘肃来到北京,在建筑工地上干了一段时间后,就选择去服装企业工作,从一名普通学徒做起,如今已成为一家大型服装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收入相当可观。而和他一起出来打工的伙伴中,有些人依然从事建筑行业。“这些年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变化”。宋小刚说。
内蒙古一建筑企业负责人石开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建筑公司不论大小,只会组建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而从来不会招纳基础建筑工人,用工基本依靠劳务承包是这个行业的普遍情况。“如此一来,工人们都会因项目而聚,只会跟劳务承包商有关系,工程项目完工就分散了。人员流动性太大,也没有任何保障,因而,年轻人就不愿意到工地干活。”石开说。
多位新生代农村青年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反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不少产业开始落户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家门口上班或开始创业。
装配式建筑
正在改变传统格局
“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流动频繁和保障性差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建筑业的最大障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解决让工人进车间的问题。”在孙飞看来,近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实行工厂化预制件生产的装配式建筑,不仅迎合了当前“双碳”发展的需要,更有望解决已经出现的建筑业用工“断代危机”。
“所谓装配式建筑,指的就是在工厂将大部分建筑结构做成预制品,运到工地后进行组装便可完成的建筑形式。”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代建中心综合处处长荀剑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自2015年国家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以来,各地政府在土地和财税等方面给予相关企业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市场占比越来越高,传统建筑业现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海南省为例,2021年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2280万平方米,占全年新建建筑的51%,增长率连续4年实现翻番。不少企业看到海南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潜力,纷纷落户海南建设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据统计,目前海南全省共有29家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其中有24家已投产,5家在建。
张耀凯曾担任过万科地产的工程项目经理,对装配式建筑有着深刻认识。在他看来,标准化不仅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也让建筑产品实现了车间化生产。“工人进厂,农民工变身产业工人,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了,技术要求多了,劳动强度小了,自然就不愁招人的问题了。”张耀凯说。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占比已经超过了90%。”孙飞认为,随着中国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未来市场占比会更大,更多建筑工人将变身产业技术工人走进工厂。
记者注意到,不久前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在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中积极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积极发展装配式装修,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要达到30%。
新型建筑业人才培养
短板亟需补齐
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人才培养、用工制度改革、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传统建筑项目中,建筑工人工种比较单一,技术要求也不高,对工人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求普遍较低,但装配式建筑基本上为标准化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北京建谊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邓旭表示,我国目前的建筑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比较重视管理类和设计类人才的课程设计,实践操作型人才培养依然存在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装配式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继续存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建筑业当前现状出发,不能对超龄农民工实行‘一刀切’,而是能够制定相对弹性的缓冲政策,为建筑业更新换代赢得时间。”孙飞建议,各职业院校也应加大此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尽早适应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政府应当设置财政专项资金,在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设立建筑专业学生补助,对入职建筑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发放行业就业补助,对建筑业工人定向发放工龄专项补贴,并在其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给予支持,树立新型建筑工人的良好形象,从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