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松山湖迎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一周年的重要节点。过去一年,松山湖科学城全面推进“四梁八柱”重大项目建设,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加速完善。
近期,我们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方面刊发系列述评,全方位解读松山湖科学城过去一年的建设进展。敬请垂注!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一座对标国际一流的科学城正在加速崛起。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迎来建设全面启动一周年。
因创新而生、依创新而兴、靠创新而强。20多年来,松山湖从“再造一个东莞”的“先手棋”,到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再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实现了数次飞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速的重要时刻,松山湖又承担起新的使命。
一年来,东莞举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捷报频传、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重大项目纷纷落地……立足目标定位,围绕“四梁八柱”实施框架,“未来之城”高光闪耀,正加速形成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努力奏响大湾区科创时代最强音。
顶层科技战略赋能以更高定位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大发展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手笔。
2020年7月,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获批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0年10月,东莞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2021年10月,《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正式批复实施。松山湖科学城延续“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发展理念,将山水生态与科学功能有机融合,打造“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空间新格局,并以此为基础谋划科学城“四梁八柱”,为松山湖科学城绘就面向未来的新蓝图。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效果图(局部)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被寄予厚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也被作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环节来抓,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激励等方面得到优先倾斜。
东莞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对加快推进一流科学城建设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服务东莞产业升级换挡。
战鼓声声催人进,不待扬鞭自奋蹄。
如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基本完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高水平院校建设有序推进,核心创新区6310亩土地整备加快推进……俯瞰整个科学城,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四梁八柱”框架初显。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效果图
“希望松山湖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不断加强扶持力度。”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承担起更重要的国家使命,需要以更高眼界、更高定位、更高水平来助推科技创新发展,支持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研究,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类瓶颈问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加速演进,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成为松山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松山湖围绕科学城建设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目标,出台“1+N”系列政策,为科学城发展保驾护航。
紧抓创新“牛鼻子”迈向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蓝图徐徐铺开,建设起步成势。
过去一年,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逐步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走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形成,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基础研究是“创新大厦”的“地基”。过去一年,松山湖科学城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紧抓科技创新“牛鼻子”,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多个从“0”到“1”再到“N”的突破,有力彰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更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摘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是东莞时隔6年再次获此殊荣。
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首期建设中,散裂中子源已对用户开放通用粉末衍射仪、小角散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共三台谱仪。2021年10月,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多物理谱仪对外开放运行,通量超过英国散裂中子源同类型谱仪,分辨率达世界先进水平。今年4月2日,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成功出束,标志着该谱仪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
散裂中子源靶战谱仪大厅
截至2022年4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
可以说,作为全球第四台、国内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极大提升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事实上,创新成果萌发在松山湖科学城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探索形成全链条创新模式,实验室前沿科学研究板块已经汇聚20个课题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曾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刘开辉教授、王恩哥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的成果——“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
“布局前沿科学研究,是为了让实验室一直走在源头创新的前沿阵地。”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说。
实验室研究团队还围绕由嫦娥五号带回的0.85克月壤样本,开展系列月壤物性及综合利用的研究,将为我国下一步深空探测乃至载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技术验证。
月壤样本
随着大装置、大平台和高水平大学的落地建设,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动能不断增强,集中度和显示度加速显现。
当前,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获批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预计今年内正式动工。二期项目建成后,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且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成倍提升,设备实验精度和速度等关键性能将显著提高,满足国内外更多用户需求。
随着多个重大创新平台持续取得快速进展,更多引智聚才的实招硬招持续酝酿推出,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创新的引擎被全面点燃,这座“未来之城”的璀璨前景愈加清晰。
聚焦“四个面向”以核心技术抢占未来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半导体微电子技术发展,行业领域对相关器件、材料尺寸有了更精细的要求。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内,东莞纳锋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凭借在原子层沉积技术领域积淀的多年经验,研发出技术领先的国产原子层沉积装备系统,成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
目前,纳锋微电子原子层沉积装备系统已成功交付到湖南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并与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达成合作。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松山湖,类似的技术创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日渐完善的科技政策体系,营造出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
立足国家科技战略赋予的职责使命,松山湖科学城鼓励科技攻关,专啃创新“硬骨头”,加速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的实验室内,一组银白色装置占据了房间一角,三台激光器宛如手术台上的三支机械臂,将一个带有观测窗的球形操作台围在中间,绿色和紫色的光束不时闪烁。这个装置就是该团队研发成功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这个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倡导建立并担任顾问的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设备,并制备出2英寸双面钇钡铜氧超导单晶薄膜,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垄断。
聚焦“四个面向”,松山湖科学城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出强劲新动能。
北京冬奥会上,雪车作为速度最快且观赏性极高的项目之一,“圈粉”了不少观众。国家队在冬奥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头盔,正是“松山湖造”。
该头盔由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团队参与研发,广东科恒科技有限公司协助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采用碳纤维外壳及3D打印技术制作的雪车头盔,重量仅约1.1千克,比国家队以往使用的头盔减少了500克,且防撞性能优异,可以更好地保护运动员。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大装置、大平台先后建成并发挥“磁石效应”,聚集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校6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形成多样化创新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松山湖R&D投入强度高达15.28%,超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6.93%;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达217个,研发机构数量和质量双双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创新成果的产生离不开科研设备的支撑。为盘活设备资源,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成本,东莞在松山湖上线成立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并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目前,平台汇聚5300余台(套)科研设备,为撬动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拆除“篱笆墙”疏通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效益从“1”到“N”倍增的重要一步。
全面启动建设一年来,松山湖科学城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依托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东莞市大为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端焊接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在行业沉淀11年的核心资源和技术优势,大为工业自行研发、设计和生产了原子扩散焊设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几年前,黄欢东来到松山湖科学城的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此成立“大为工业”并获得资金扶持,技术成果顺利在此落地转化。今年,大为工业开始向钨钢冲棒市场进军,全力打口碑、建品牌,并计划在年底前完成钨钢冲棒主要集散地区域的销售渠道铺设。
“选择在松山湖创业,是看中了成果转化,我们核心科技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达成了合作,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很高。”位于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维度工业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创始人洪兆麟,同样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创业环境“点赞”。
在智能制造领域,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是知名的创业公司摇篮,该基地已经成功孵化了60多个初创公司,累计产值超过56亿元。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几倍,而成本却只需要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如此评价道。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架起一座“铁索桥”,实现从研发到产品应用的跨越,是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1年,松山湖出台《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面向园区各创新载体精准施策,大力支持引进优秀科技成果产业落地、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基地、开放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及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等,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松山湖还启动了总规模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对妙智科技、东莞大为工业、东莞链芯半导体、东莞小豚智能等7个项目共3600万元的股权投资,从而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
东莞小豚智能的产品
今年,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计划年内新增投资项目15—20个,预计到年底基金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
聚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以产业应用为牵引,松山湖科学城着力完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破解阻碍成果转化的瓶颈障碍,让创新创造的综合效益充分显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出新动能。
持续推进建设攻坚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
不久前,物理学家马修·马斯格雷夫博士来到松山湖开启了新的职业旅程。这里既能满足他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展实验研究的需求,也能满足他亲近大自然、享受美好生活的期待。“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它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机会,我也非常喜欢这里的人才氛围,希望能在这里安家。”
科技创新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自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松山湖积极完善干事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培育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并陆续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
物理学家马修马斯格雷夫博士
如今,独特的创新环境已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引才留才的显著优势。大批一流装置、一流平台、一流企业等在这里蓬勃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引才主体格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人才到此扎根成长。
截至今年4月,松山湖共拥有就业人口19.57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6%,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凸显出高学历、年轻化的特征。此外,园区累计拥有各类人才75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6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5个、市特色人才299名,基本形成由“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组成的人才梯队。
从2021年4月建设全面启动,到建设起步成势,松山湖科学城以时不我待的劲头一路疾行。今年,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迎来攻坚之年。
其中,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打造核心创新区,推动科学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梁八柱”项目建设方面,将全力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以及先进阿秒激光项目动工,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实现人员全面入驻,同时全力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创新合作区建设。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效果图
核心创新区打造方面,将加快功能与业态研究,构筑“一谷一廊一岛”空间布局,全力推动“四梁八柱”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集中度、显示度。
科学城综合配套方面,将全面提升大科学装置周边环境品质,推进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科学公园等项目建设,同时推动建设悦榕庄酒店、未来学校、滨湖商业广场、科技交流平台等一批配套设施,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粤港澳科技交流平台
站上“双万”城市新起点的东莞,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强大创新引擎的牵引。肩负这一新使命的松山湖科学城,抢抓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建设机遇,主动承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发挥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担当在行。东莞将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为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努力奋斗,一步一步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这样的未来科学城,你是否也想亲自体验?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启动,诚邀您实地走读松山湖科学城!
来源:创新松山湖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乐居买房
优质内容推荐
曝光!临汾市区这些建筑工地问题不少疫情下无证无照办学!临汾一培训机构被查周报:滁州4.18-4.24网签544套 环比下降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