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和担当镌刻初心,用忠诚和奉献践行使命”——这是云南烟草在助力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征途中的真实写照。多年来,云南烟草怀揣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在“小凉山”上精准实施了一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易地搬迁、产业发展、水源工程等帮扶项目,抒写了关于烟草人真情帮扶的系列暖心故事。
一份有力度的“助学卷”
(资料图)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背着洋芋翻山越岭去读书,是很长一段时期小凉山孩子们求学的真实状况。“精准扶贫,教育先行”,云南烟草人也这样实践着。
在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学生肖学英的印象中,过去的校园极为简陋,两排平房就是教室,没有餐厅,厕所还是旱厕,操场上也总是有杂草。现在展现在她眼前的是,崭新的教学楼,正规的塑胶跑道,一个个崭新的乒乓球台,一副副结实的篮球架,一件件新式的锻炼器材,操场上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200米跑道,应有尽有,宽阔的水泥大道从学校大门口直通食堂……自己和同学们告别了“泥巴童年”。
“小凉山学校是县委、县政府推进教育扶贫而着力打造的一项扶智工程。”小凉山学校校长卢政发说。2017年3月开工建设的小凉山学校,于2018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软硬件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有园林化、现代化、标准化特点。”卢政发介绍,“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总面积5.31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2.3亿元,主要筹资渠道是县委、县政府贷款以及省烟草公司的捐赠投资。其中省烟草公司投入2430万元,实施了大兴镇小凉山学校大成苑教学楼建设项目,共建48间教室。大成苑教学楼的使用,解决了县城中小学生拥挤、大班级多,进城务工子女就学不便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一期、三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就学难题,有力地促进宁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短短4年从办学之初的1600多名师生员工发展为今天近5300名师生员工。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连续4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全市前十;学校先后被评为“宁蒗县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丽江市十佳争先进位先进学校”“丽江市绿色学校”“丽江市文明学校”“丽江先锋示范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于2021年入选“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如今,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仅成了学生的乐园,还成了县里一张亮丽的名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让脱贫家庭的孩子都有学上,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是云南烟草人对教育振兴的意义。
一份有深度的“医疗卷”
宁利—宁蒗—丽江—昆明;宁利—宁蒗—攀枝花……为了看病,家住宁蒗彝族自治县宁利乡卢家村的脱贫户杨克哈,已记不得多少次跋涉在山水间,夜宿于半路中。“以前县里医疗条件不太好,稍微大点的病都要去昆明或攀枝花,以前高速路、飞机又没通,长时间的舟车劳顿费时费力,我这身体也挨不住啊。”回忆过去,杨克哈记忆犹新。杨克哈说,以前单是往返乡上或县城看病,路费和餐饮要花200多元,有时遇到排队、检查等,还要在县城住一晚,花费更多。
“你现在看到的新院区,地方党委政府和省烟草公司帮了大忙!新医院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筹资渠道是县委、县政府贷款以及省烟草公司帮扶支持。其中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入2960万元,援建县中医院住院楼;投入1622.95万元,援建医养中心医技楼;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医疗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备支撑,解决了山区医院条件差的困难,进一步完善了县中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更多病人康复需求。”宁蒗彝族自治县中医院院长杨富民说道。4年来,宁蒗中医院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设置了内科、儿科、皮肤科、风湿病科、针灸科、康复科、麻醉科等14个临床科室,其中儿科、皮肤科、康复科、妇产科为医院新增设科室。同时设置了消毒供应中心、供氧中心、药制剂中心(含煎药室、膏方室院内制剂室)、信息科等7个医辅科室,新增床位260床,接转病人52万余人,其中门诊治疗40余万人次,收住院患者2万人次,门诊与住院确诊符合率100%, 抢救成功率98.5% ,治愈好转率98.93%。
“现在县里的卫生院条件好了,不用到市里就能把病治好,省了不少事,我已经好多年没去‘大地方’看病咯!”这是杨克哈的心声,也是云南烟草人对医疗振兴的意义。
一份有温度的“惠民卷”
烂泥箐乡牦牛坪村位于宁蒗彝族自治县东南部,东临四川省盐源县、盐边县,南邻蝉战河乡,西邻新营盘乡、北邻大兴镇。牦牛坪村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属于高海拔盆地,每年3月至5月,少雨干旱十分明显,区域性缺水严重,加之盆地属于白云质灰岩区,无常年地表径流,地理、地质环境特殊,导致水体流失,缺水严重。
村民金尔拾哈介绍,以前要通过水窖收集雨水、雪水,作为一家人全年的日常用水。那些冲刷过屋顶积灰的雨水,流过发黄的PVC管,淌过树干凿成的木头管道和简易铁皮管,最后汇集到长着青苔、周边全是泥土、用发黑的木板盖着的水窖里。漂浮着灰尘、不明碎屑、甚至长出了寄生虫的水,也是他们倍感珍贵舍不得浪费的。通常是全家人用一盆水洗脸洗脚,或是洗菜水用来喂牲畜,洗衣水用来浇菜……一盆水总是用到不能再用才会倒掉。由于没有固定水源,居住在牦牛坪村的彝乡同胞们,世世代代传承的,不光是彝家烟火,还有不得不坚持的运水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他们一天天牵上马,背上装水的罐子,从遥远的大巴庄河和米夹沟,为一家人辛苦带回几天的用水。然而,随着近几年连续干旱的气候,3月-5月份的米夹沟泉水日益干涸,原本还能通过驼运喝上泉水的村民们,只能靠雨水维持日常生活。
2018年3月,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入帮扶专项资金1250万元修建的牦牛坪片区抗早引调水工程项目完成,牦牛片区的牦牛坪、马金子、二拉坝、烂泥箐4个村委会的18个村民小组1284户4604人、4.2万多头牲畜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水源工程的建设完成,使这里的乡亲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当地群众也亲切地称之为“二次解放”。
现在,金尔拾哈家里的水窖“退休”了,干旱年份人背马驮运水的艰辛日子也过去了。水利设施的完善,随之带来的是现代农业跨步发展,规模化养殖等一大批农业项目正在牦牛坪村落地,今年牦牛坪村种植土豆6253亩,比去多种1073亩,增幅21%;种植荞麦1174亩,比去年多种273亩,增幅30%;整村养殖绵羊7280只。抗旱引调水工程项目的建设,正夯实着牦牛坪村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为牦牛坪村注入了活力。金尔拾哈高兴地介绍着今年的劳动成果:“现在用水不愁咯,今年我多种了11亩的土豆,家里还喂养了20多只鸡和4头猪,收入过万元一点问题都没有。”水润村庄,正是云南烟草人对于水利项目振兴的意义。
一份有厚度的“生活卷”
“我以前住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没想到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从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乡沙力村委会杨家村搬迁到宁利乡白草坪村大成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李顶波正在家中清扫房子。
搬进新房,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李顶波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新居这里分到一亩地,老屋的地种着花椒,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有2万元的收入,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李顶波说。
李顶波的搬迁故事,只是宁蒗县众多脱贫户通过易地搬迁过上幸福新生活的缩影。而搬迁户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帮扶。2017年,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入2250万元帮扶资金新建的宁利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新营盘村委会下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项目,使93户来自高寒山区的农户住上了新居,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投入669万元帮扶资金实施“直过民族”提升人居环境项目。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云南烟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汇聚力量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真金白银”投入,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条条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了乡亲家中,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延绵万亩的烟田,长势喜人;青瓦白墙的搬迁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温馨舒适;高速公路穿山越壑,天堑变通途……在云南烟草人的真情助力下,一幅凉山地区最美彝乡的奋进图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郑义 通讯员 卢建忠 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