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大棚内,有气象观测站,检测气温、湿度、光照等数值;物联网系统控制着喷灌、风机等设施……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并通过数字模型,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为传统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9月28日,天气转晴,气温回升。大棚内温度高达39摄氏度,远在成都的川东北山地蔬菜大院首席专家苗明军,通过朝天区高山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朝天云蔬”检测到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温度较高,通过手机联系了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打开大棚通风降温。
“35摄氏度左右,才是最适合蔬菜生长的温度,如果没有‘朝天云蔬’这个平台,我们要耗费大量人工,定期到大棚巡查。”蔡万平介绍,数字化平台“朝天云蔬”还可以收集大棚内的湿度、二氧化碳和光照度等数值。他可以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对大棚内的果蔬进行施肥、浇灌。这样大量的节省了人力,为合作社省下了大笔人工成本。
“朝天区高山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范围广、农户散、环节多,只有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指导产加销各环节,才能产出高品质蔬菜产品。”朝天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朝天区高山露地蔬菜种植,大多依靠菜农自身经验种植,蔬菜品质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2022年,朝天区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万元,在蔬菜种植核心园区建设“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标准控制,让老菜农不再“望天看水”,农场小白也化身专业农场主。
“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合理利用朝天区高山蔬菜产业资源,在曾家山11个蔬菜种植基地安装了65套农业四情物联设备和数字化系统,实现高山蔬菜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感知和数据汇聚,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提高产业收益。
“平台建设坚持以实用为导向,达到生产管理溯源全流程,数据分析全链条,产业视图场景全可视。”“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以“图文声像”的方式,为农户和四川农科院14名蔬菜种植专家之间搭建技术服务快速通道,改变传统技术服务的“路上十小时,现场十分钟”低效率现象。对土壤情况、大棚室温、病虫害等进行智慧化预警,实现农事AR推送,育苗大棚、示范基地等重点区域农事作业智能化。平台作为资源、信息和数据的汇聚点,还协助各级政府、科研单位和专家团队打造“云蔬知库”。“云蔬知库”以作物科学和农业系统科学作为理论依据,以大数据对高山蔬菜生长过程与环境之间联系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作物栽培、产量预测和在线评估等方面提供依据,解决“种什么”和“怎么种”的问题。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数据服务,保障朝天区曾家山蔬菜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平台建设成功后,还将打通“产销链”,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等科技手段,及时、准确、连续地获取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菜市、规模化预制菜合作企业的产品需求和价格等市场信息,为生产主体适应性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销售策略,实现农业生产、交易、服务环节的互通互融,减少农产品无效供给,保证农产品实现价值增值等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数据支撑。
此外,在平台后期,还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全程溯源机制,形成产前农业生产投入品安全问题、产中作业标准化管理和产后的“一菜一码”,保障朝天区高品质高山蔬菜“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控。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案管理结合,提升农产品销售的供需管理能力、价格行情把握和电子商务能力,提升农产品供给体系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质量可监控、售后有保障、服务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记者 戚原 通讯员 鄢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