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由四川省青川县委宣传部、青川县人民武装部、青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发起,青川县宣传教育中心、青川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青川县文化馆广元日报驻青川记者站承办的“讲英雄故事,为老兵画像”“为烈士网上寻亲”系列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现有资料显示,目前,四川青川县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仅有25位,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也已经84岁了。他们当中有指挥员、战斗员、侦察员、通信员、报务员、译电员、运输员,还有步兵、工兵、炮兵、工程兵。他们成为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们渐渐地老去,有的因病去世,有的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记忆或许也正在逐渐的模糊,因此留存老兵记忆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资料图】
这既是一次由县内外新闻工作者、摄影爱好者、热心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又是一次对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不同时期老兵英雄事迹的一次全媒体采访活动;这既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留存弥足珍贵的“青川老兵记忆的“抢救性”挖掘工程,又是一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典型的文化工程。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抗美援朝老兵的心声,跟随老人的回忆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美援朝老兵何乃双:“老兵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10月18日,天气格外晴朗。在暖阳的照耀下,建峰镇白家社区一个农家小院里显得倍加亮堂,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何乃双正在院坝前的菜地里忙碌着。
老人穿着一身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专门定制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抗美援朝老式军装,显得格外精神。只见他手握锄头,两只脚一前一后,正在为地里的油菜松土,不时地蹲下来拔除周围的杂草。看到采访组一行到来,老人立刻放下手中的锄头,健步迈上田边的堡坎,紧紧地握住我们的双手,亲切地说:“辛苦你们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兵的关心关爱!”
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老人虽然年近九旬,但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特别是谈起抗美援朝的岁月,思路更是清晰。
记者在一张已经发黄的复员军人登记表上看到,何乃双是原昭化县下寺区白家乡5村人,出生于1933年,1953年1月入伍,1957年3月复员,时为下士军衔、副班长。
据老人回忆,1953年应征入伍后,他和所有新兵先步行到广元县进行集训,然后乘火车到宝鸡换车开赴东北吉林,被编入38军补训团。经过一个月的整训、物资补充和换装后从丹东跨过鸭绿江往朝鲜新义州集结。“那时候,不但生活十分艰苦,而且到处充满了危险……”老人激动地说。
由于敌军的轮番轰炸,部队过江之后没有了道路,火车无法继续前行,加上敌机不停地在空中盘旋,何乃双和战友们只能昼伏夜行,白天躲在一片松林里的雪地上休息,睡的只有一张雨衣。到了晚上,他们便连夜行军前往目的地。没过多久,每个人出发时携带的7斤高粱烤馍片就吃完了。于是,他们每天就只能靠朝鲜人民军送来的炒面就雪生活。当苏联红军看到志愿军生活的如此艰苦时,他们感到十分惊讶,非常佩服中国军队的吃苦精神。
经过近半个月的行军,何乃双安全抵达大部队驻地。根据上级命令,他从补训团调整编入54军130师388团1营机枪连担任副射手。
“下连后,老兵告诉我们,很多干部战士都牺牲了,一个近20人的机枪班包括马手在内只剩下6个人,自己则成了班上第7名战士……”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战争的残酷。
1951年5月,敌我双方的大规模战斗已大幅减少,但小规模的战斗每天都有。由于双方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何乃双所在部队便充分发挥我军优势,在前线与敌展开坑道战。这是这段在前线的日子,让何乃双与所有新兵足以感动一生。
1953年7月,根据志司命令,何乃双所在部队移防西海岸守卫海岛,主要负监视海上敌人动向。当时,海岛上杂草丛生,环境十分恶劣。虽然停战协议已经签订,但预防敌人从海上突然偷袭,部队白天一半人休息,一半人伪装执勤。何老说,由于海面上雾气很大,无法分清敌我船只,执勤战士只能趴在草丛里盯着周围,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更不敢随意动一下,哪怕是一次又一次的蚊叮虫咬,战士们也只能咬紧牙关挺住。
在特殊的年代,因为特殊的原因,何乃双经历了命运的转折。但无论时事如何变迁,他一直热爱着家乡,热爱着这片土地 。
现如今, 何乃双凭着硬朗的身子和儿孙们一起插秧、背玉米等田间劳动 。他说:“ 党和政府却一直没有忘记我,这是我一生的幸福与自豪!”
抗美援朝老兵姚进才:我们离“三八线”不到60里
10月18日下午,青川县竹园镇衡柏村,一处农家小院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柿子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89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姚进才正坐在门前,手捧一张已经泛黄的当兵时的老照片,端详着,不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虽然老了,但身体硬朗得很,只要国家需要,我依旧可以在战场上冲锋!”
姚进才是原昭化县柳林乡人,1953年1月,他与其他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参加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他们先是在广元县开始了为期10天的集训,主要进行上下火车的训练。不久,上级下达了命令,他和所有新兵一道乘汽车前往陕西宝鸡,而后又转到甘肃天水进行后勤补给,每个新兵都分到了口袋炒干的藕片,换上了厚厚的棉衣,然后乘火车奔赴东北。
“那是我生来第一次见到火车,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老人激动地说。一路上,他和所有新兵一样,既兴奋又惊奇,不时地往窗外张望,看北方被大雪覆盖的一望无际的原野,想象着自己即将扛上钢枪的激动心情。经过十多天行军,新兵团来到了吉林省九台县。姚进才被编入38军补训团2营3连担任自动枪手。5月开始,他们又和驻地群众一道,为开赴朝鲜进行生活物资的准备工作。每个人发一条长口袋,里面装满了用高粱面做的烤干的馒头片,然后背上各自的行囊,带上铁锹、镐等工具转到了中朝边境城市安东。在那里,敌机每天都要进行多番的轰炸,姚进才和所有新兵一样,在临近实战的环境中学习着如何避开敌机轰炸,保护自己。
跨过鸭绿江之后,部队即刻进行了战斗状态。此时,由于敌机轰炸,我军的火车头被炸弹击中燃烧起来,铁轨也遭受巨大破坏,面对双方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我军不得不避敌锋芒,选择昼伏夜行。白天,他们躲在新义州一处苹果园,靠着一片片树木作掩护。夜间行军时,为避免暴露我军先遣,上级要求所有人把手电筒全部扔掉,在经过当地跨湖浮桥时,所有人身上背上了树梢、头上也缠上枝条。即使是夜晚,敌机依旧对这里进行轮番轰炸,所有人只能趴着不动。等敌机走远后,再一步步往前爬,直到爬到湖对岸。
经过艰苦行军,部队经过七兴里、温泉里到达目的地朝鲜西海岸。他们的任务是坚守海上防线,防止敌人从海上登陆袭扰我军。姚进才和战友们在战壕里24小时监视海上敌人动向。在那里,部队在海岛上开荒种田,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国家补给的困难。1954年4月,姚进才被编入134师400团2营4连担任自动枪手,随部队换防到朝鲜东海岸。这里距“三八线”只有不到60里的路程,敌机每天都在头顶上飞来飞去 。 1956年3月,姚进才又被编入134师200团2营4连任机枪手。1956年1月姚进才已是机枪连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无预备期),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1957年7月1日,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家生产,全力以赴参加国家建设。回乡后,他担任了马鹿乡沙果大队党支部书记、枫林村(2014年并入衡柏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年。他带领村民把农业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多次被上级表彰奖励。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他依旧踊跃参加村上的活动,指导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积极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
“作为一名党员,作一名村干部,作为一名老兵,我们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姚进才说 。
现如今,老人与儿子一起生活。他的身体特别硬朗,红光满面,思路清晰,无论是过去哪段经历,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老人还特别爱劳动,他叮嘱孩子们好好在外工作,自己则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时不时地还到村里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
青川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本次活动,采访组将在县委宣传部、县人武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下,进一步采集不同时期退伍老兵的信息,在采集抗美援朝老战士口述档案的基础上,收集记录英雄故事,留住老兵音容笑貌,抢救性挖掘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珍贵记忆,为后世留下一批珍贵的文字及影像资料。同时,在充分征求老兵意见的基础上,收集他们的退伍证、军功章、纪念章、荣誉证书、老军装等珍贵红色文物,这些资料将分别在县档案馆和红色文化公园永久保存,供后人瞻仰。同时,青川县还将开展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投身青川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寻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扬退役军人先进典型,充分展示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建设中去,为深入实施“四个一”“三个三”振兴战略,实现青川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刘保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