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报道:百年老品牌成为增收新亮点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资料图】

近年,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充分挖掘当地产业资源,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制定实施了“先收后放”的经营方式,重塑“翠华茶”这个已有近300年历史的云南名茶的品牌形象,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大关县翠华镇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早在清朝雍正初年,翠华寺僧人便引进种植适合周边土质、气候条件的茶树,供过往香客、商人饮用。经过多年培育,品质上乘的茶叶品种,享誉川滇,因产自翠华镇,被人们誉称为“翠华茶”。到了雍正中期,翠华茶作为贡品进献皇室,故又称“翠华贡茶”,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翠华贡茶”获二等商标荣誉。

由于翠华茶长期以来都是由茶农分散种植,分户加工,茶叶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没有统一标准,统一的制作方法,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百年品牌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保住这个百年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关县提出要把“翠华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大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通过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结合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连片茶叶示范点,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扩大经济效益,为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赋动能。同时,在标准化和品牌化上下功夫,注重线上线下茶文化、茶旅游与茶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重塑“翠华茶”形象。 

大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挂钩的翠华镇雄魁村是“翠华茶”主产区,全村共种植茶叶2200余亩,其中集中连片1000余亩。在此之前,雄魁村成立的集体经济公司与龙头企业大关县翠贡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了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扭转了以前产业发展散小弱、管护质量低、收益效果差的状况。

大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朱现帅介绍,2022年以来,雄魁村大胆探索“先收后放”方式试点经营,即由村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打造绿色、有机茶产业基地,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标准;随后合作社又将茶叶地返租给农户管理,按照不同标准支付给农户管理费用,并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和有机肥。到采茶时节,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组织培训采茶人员(管护人员和低收入家庭人员)合格后上岗并支付采茶人员人工费,村集体经济公司对茶叶进行粗加工,统一销售给合作龙头企业。

目前,雄魁村的茶叶基地已流转茶林发展有机茶园400余亩,辐射带动雄魁村松林、水坪、大树3个村民小组118户、427人(其中含已脱贫户71户、276人,三类重点对象11户、44人)种植1200余亩,茶农通过土地流转、茶园管护、采摘务工3个渠道实现3次增收,已带动茶农年增收1.3万元,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万元。实施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之后,预计今年年底户均增收可达4000余元,集体经济组织营业收入50余万元。最终实现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多方共盈。

大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罗剑剑说,雄魁村全村发展茶叶种植已覆盖18个村民小组,706户、2456人。幸福茶园位于翠华镇雄魁村松林村民小组。截至目前,雄魁村幸福茶园拥有种植茶园面积2560余亩,并带动周边10多个村的500户村民,其中脱贫农户100户,间接带动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解决了40~65岁村民就地就业问题,户均年收入3.8万余元。

目前,大关县以茶为媒,把茶园变公园、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大关县计划把雄魁村千亩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农民群众增收亮点,带动该地区茶叶产业化发展,增强当地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并对该地区相关农业产业向生态农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李楠)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