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能源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创建能源科技体系

发布时间:   来源:科技日报

6月22日,由《中国能源报》社、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1能源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十四五”开局之年,会议以“传承百年红色基因 助推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探讨能源转型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刘建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以及来自能源行业权威组织、重量级能源企业、媒体机构的100名代表现场参会,线上参会超过200万人次。

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离不开创新发展、勇于争先的企业先锋。为推广典型,会议发布了“能源创新先锋企业”“能源高质量发展典型项目”“能源故事视频作品”典型案例。现场还举行了助力“双碳”目标意见建议征集活动上线仪式,将由《中国能源报》社、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联合征集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好建议、好举措,以及在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

史玉波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低于3%的增速支撑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低至56.8%,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到2020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接50%,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但同时,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能源转型具有长期、艰巨。“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站在能源转型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需要能源行业全产业链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精神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再创辉煌,以实际行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刘建林在致辞中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供需总体稳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刘建林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是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新时期,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一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媒体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强化舆论报道的软实力,在政策解读、深度通讯、调查报道等新闻传播方面为能源行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舆论引领支持,以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硬实力实现量质齐升。

在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杜祥琬以《双碳目标的七点认识和九个抓手》为题,阐述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刻内涵,以及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他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重大,引领我国及时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形态将逐步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双碳目标也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进步,拉动巨量的绿色金融投资,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机会,支撑高质量发展。

杜祥琬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包括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比较大等。对此,还需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建议重点推行节能提效、关注循环经济、发展碳汇等手段,以及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减排。

针对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邹才能认为,油气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值得关注。就碳源来说,化石燃料利用占86%左右,但碳具有“灰碳”与“黑碳”双重属,在当前技术下前者能被固定或利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最高,应主动采取减排举措,加快布局四大领域革命去碳举措,建立碳工业,将碳运输、碳驱油、碳埋藏、碳转化、碳交易作为一个产业来利用。”

邹才能表示,科技将在绿色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既要用好传统能源领域创造的知识和技术,也要创造新应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将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好。同时,关注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下游利用氢,实现氢气工业快速发展。创建自立自强的能源科技体系,并加大新一代人才培养。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长桑树勋、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副院长徐小东、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等嘉宾,进一步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路径以及煤炭、电力等行业高质量发展思路等内容做了主题演讲。(记者 陈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