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望山
燕之屋的IPO故事仍然看不到结局。
(相关资料图)
2022年12月1日,厦门证监局披露的截至2022年11月末的厦门辖区IPO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显示,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燕之屋”)的审核状态为“辅导备案”。
这并不是燕之屋首次冲击IPO。
2011年和2021年,燕之屋两次冲击港交所无果,遂于2021年底转战A股。
不过2022年9月,燕之屋却主动撤回了IPO的申报材料。
其实仅从业绩的角度来看,燕之屋有足够的底气推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燕之屋的营收分别为9.51亿元、12.99亿元以及14.99亿元,增速均为双位数。
但是正如证监会重点问询的,燕之屋特殊的主营产品燕窝,存在诸多争议。
这也决定了燕之屋只能徘徊在资本市场的门外,一次次地铩羽而归。
01
靠标准化生产涅槃重生
其实早在2011年谋求登陆港交所时,燕之屋就已经成为中国燕窝市场的头部企业。
36氪曾报道,2011年,燕之屋全国门店数超500家。
不过遗憾的是,2011年,中国突然爆发了“毒血燕”事件。2011年8月,浙江省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例行抽检中发现,血燕的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鹰皇牌”“燕之屋”“正基”等品牌的产品无一幸免。
随后,中国燕窝行业遭遇灭顶之灾,燕之屋的IPO计划也被迫流产。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燕窝市场专业委员会(简称为“国燕委”)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燕窝行业的销售规模仅为22亿元,相较于2011年的65亿元,下跌66.15%。
“毒血燕”事件的核心诱因是因为血燕属于“非标产品”,外观和性能不在国家设备产品目录内,因此,上游的不法商贩得以违规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燕之屋于2012年推出即食燕窝“碗燕”,不光将燕窝标准化生产,并且还降低了燕窝需要炖煮的食用门槛。
与燕之屋进行产品创新相同步,有关部门也加紧整顿燕窝行业,进口燕窝需加贴中国检科院出具的溯源标签,实现全产业链溯源追责。
得益于一系列的从严治理,中国的燕窝市场逐渐走出阴霾。
国燕委发布的《2020燕窝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2020年,中国燕窝市场规模从60亿元增长至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
一方面,燕之屋将燕窝标准化生产,尽可能摆脱了产品危机,另一方面,燕窝市场正在飞速成长,前者也收获了不俗的市场红利。
尚普咨询披露的《2022年中国燕窝市场新格局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燕之屋在中国燕窝市场的市占率为22%,排名第二。
02
毛利率高但难以赚钱
《招股书》显示,2021年,燕之屋“碗燕”系列营收6.82亿元,占总营收的45.56%。
“碗燕”产品不光是燕之屋走出“毒血燕”事件的“关键先生”,并且在商业上也拥有更高的想象空间。
2019年-2021年,燕之屋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8.33%、48.51%以及52.69%,“碗燕”系列的毛利率更是分别达到了52.96%、55.74%、59.64%,不光高于公司的整体毛利率,并且还在逐年递增。
不过值得注意的事,虽然主营业务毛利率高达50%,但是燕之屋的净利率却仅为个位数左右。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燕之屋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9亿元、1.2亿元以及1.67亿元,净利率分别仅为8.28%、9.37%以及11.46%。
值得注意的事,燕之屋的归母净利润还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2019年-2021年分别为1583万元、1702万元以及3583万元。
在《招股书》中,燕之屋也表示,“如果公司未来不能继续获得政府补助或者获得的政府补助减少,将引起公司净利润降低”。
净利率距离主营业务毛利率有较大差距,或许是因为燕之屋日益增长的销售费用,蚕食了利润。
前文提到,2012年后,燕之屋靠“碗燕”产品涅槃重生。
该产品之所以可以横扫市场,除了是因为做到了标准化生产、降低了食用门槛,也离不开燕之屋大手笔地宣发投入。
2008年、2018年以及2022年,燕之屋分别请当红明星刘嘉玲、林志玲以及赵丽颖担任品牌代言人。
2021年初,燕之屋还成为了中国国家击剑队指定燕窝产品。
透过《招股书》,可以明显感觉到燕之屋对宣发的重视程度。
2019年-2021年,燕之屋销售费用分别为3.08亿元、3.83亿元以及4.51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32.40%、29.50%和30.08%。
广告宣传费分别为1.87亿元、2.37亿元以及2.67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19.72%、18.27%以及17.85%。
03
食品事实与保健品宣传的错位
如果只是通过明星代言、抢占黄金广告位等方式进行宣传,抢占市场,那么燕之屋还仅仅存在营销驱动业务增长的问题。
但赋予燕窝保健品的属性,或许意味着燕之屋的营销模式多了一层虚假宣传的意味。
燕之屋此前的代言人刘嘉玲曾表示自己保养的秘诀是“吃燕窝只选燕之屋碗燕”,“每天吃一碗燕之屋的碗燕”。
而在其他软文广告中,燕之屋也表示,清朝的皇帝因食用燕窝而长寿,因靠燕窝进行滋补,慈禧太后年过六旬却容颜依旧,暗示燕之屋的燕窝有延年益寿功效。
值得注意的事,燕之屋的即食燕窝产品并未取得药品、保健食品的批号。
《招股书》显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燕之屋所属行业为C14食品制造业。换句话说,燕之屋的核心产品,只是罐头、饮料。
对此,证监会在问询函中也要求燕之屋“具体列表说明公司广告等相关宣传材料的具体宣传口径,相关宣传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等合规风险,公司是否因此受到行政处罚”。
事实上,燕窝食品的客观属性与厂商高调宣传形成的错位感,也让燕窝难以摆脱“智商税”的质疑。
以碗燕·尊享款为例,该产品的礼盒装为180g*6碗/盒,在京东平台售价2748元,合458元/碗。
每碗食用燕窝投料量不少于6.5g,燕窝酸含量不少于320mg,其余配料为冰糖和纯净水,简单测算可知,碗燕·尊享款每碗96%左右的成分是“糖水”。
对此,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靠吃价格昂贵的燕窝来补充唾液酸,性价比太低,作用也不明显。
因为唾液酸在人和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即使想获得,也可以从其他食物中摄取,比如鸡蛋、奶酪等”。
更令资本市场担心的是,燕之屋的业务过于单一,没有描绘出“第二条曲线”,并且也没有针对“第二条曲线”进行大手笔的研发,未来一旦消费者不再“缴纳”燕窝“智商税”,那么燕之屋很难继续成长。
《招股书》显示,2021年,燕之屋碗燕、鲜炖燕窝、冰糖燕窝以及干燕窝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5.56%、28.21%、13.30%以及10.97%,合计占比98.03%。可以说,燕窝类产品几乎就是燕之屋的全部。
燕之屋没有燕窝之外的业务,或许是因为其没有进行相关的研发投入。
2019年-2021年,燕之屋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874万元、1766万元以及1895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均不足2%。
从专利也能看出燕之屋对于技术的态度。
截至2021年末,燕之屋共有28项专利,其中最具价值的发明专利只有12项,最后一项发明专利取得于2017年11月22日。五年来,燕之屋再未取得新的发明专利。
更令燕之屋焦虑的是,伴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提升,燕窝市场已不再高速成长。
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中国线上燕窝市场规模自2020年Q4达到峰值,销售额同比增长53.39%,随后就步入了“下行时代”,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跌超20%。
由此,再来回看燕之屋的业务模式,就能发现,其亮眼的业绩,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通过高昂的营销费用,将保健的“外衣”披在食品燕窝的身上,让消费者为这种错位感买单。
这种业务模式给燕之屋带来的困局,就是产品的毛利率很高,但是公司的净利率很低。
如果未来燕窝市场不能再持续成长,没能找到“第二条曲线”的燕之屋或许越发难以打动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