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成功在创业板上会,但是其创业板定位、研发费用率不敌同行以及财务内控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1月13日,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托普云农”)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会,由国泰君安证券承销保荐。
公开资料显示,托普云农此次IPO拟发行2132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此外,公司预计募集资金2.86亿元,主要用于智慧农业平台升级建设项目、智慧农业智能设备制造基地项目以及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
(资料图)
然而发现网注意到,托普云农的研发投入不足,创业板定位问题遭到问询,且公司财务内控问题频现,更为公司的IPO之路添加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发现网向托普云农发送采访函请求释疑,但截至发稿,托普云农并未给出合理解释。
研发费用不敌同行,创业板定位问题遭问询
招股书显示,托普云农成立于2008年,其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可主要分为智慧农业项目和智能硬件设备两大类,其中智慧农业项目包括农业物联网项目和信息化软件平台项目两种业务类型。
2019年-2022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托普云农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8亿元、2.65亿元、3.32亿元和1.39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26.07万元、6270.54万元、7251.33万元和2695.8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托普云农的业绩看似连年上涨,但其中仍然蕴含风险。根据托普云农在招股书中的介绍,公司是一家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公司,但是发现网注意到,托普云农的研发投入和同行相比却仍有差距。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674.92万元、2823.33万元、3772.50万元和1926.87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74%、10.64%、11.36%和13.83%,可以看出报告期内托普云农的研发费用率呈现波动的趋势。
2019年-2022年上半年,托普云农的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12.73%、13.37%、13.43%和27.58%,和同行公司的研发费用率相比,托普云农还是略逊一筹。
此外,近日深交所发布公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主板、创业板板块定位要求。全面实行注册制下,创业板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托普云农的创业板定位问题遭到证监会的问询。
2022年12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托普云农的审核问询函回复。证监会在文件中要求托普云农针对所处行业、销售模式及业务拓展、客户储备、在手订单、竞争优势、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等说明公司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公司在“三创四新”方面的体现,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等问题进行了问询。
有专业人士对发现网表示,目前创业板对于公司是否符合“三创四新”审查较为严格。从近期来看,1月20日,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召开了2023年第6次审议会议。据审议结果显示,无锡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委会议针对卓海科技的创业板定位及持续经营能力提出问询问题。因此托普云农若无法针对创业板定位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将可能给公司的IPO之路带来不利影响。
财务不规范问题频现,报告期内曾遭受行政处罚
作为一家拟上市公司,财务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报告期内,托普云农存在通过关联方账户、个人卡账户、劳务公司账户代付员工薪酬、零星成本费用和资产购买款的不规范情形。
2019年和2020年,其代付员工薪酬金额分别为632.5万元和171.81万元,代付零星成本费用及资产购买款金额为355.07万元和162.51万元。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还存在销售货款由关联方账户代收的不规范情形,2019年和2020年代收货款金额分别为24.29万元和1.57万元。
对于托普云农频频通过关联方账户、个人卡账户、劳务公司账户进行支付的原因,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是基于员工薪酬保密、节税的考虑,以及解决零星成本费用支出无票问题的目的。但业内人士对发现网表示,虽然托普云农表示目前行为已经有所整改,但其用个人卡收款的行为,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余市渝水区财政局2020年9月26 日出具的《渝水区财政局政府采购行政处罚决定书》,托普云农在参与渝水区农业局柑橘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采购与安装项目招标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投标文件制作机器码相同,存在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个人编制的行为,违反了《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招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的相关规定,被给予5588.62元的罚款。
需要注意的是,托普云农的实际控制人为陈渝阳和陈丽婷夫妇,其直接、间接合计控制公司5520万股股份,占公司股本的86.30%。有专业人士表示,公司实际控制人始终直接、间接持有该公司较大比例股份,保持着对公司的绝对控制地位。或许该公司正是因为这种长期处于“一股独大”的状况之下,缺乏必要的监督,使得上述种种不规范行为屡屡出现,如何解决相关问题也就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
(记者: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刘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