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医疗SaaS静待突围|世界微动态

发布时间:   来源:猎云网

行业似乎正在迎来新的拐点。


(资料图片)

来源:猎云精选,文/韩文静

上个月中,冲击“科创板医疗SaaS第一股”的太美医疗,IPO被否。

在一级市场,太美医疗是名副其实的独角兽,自2013年成立以来,太美医疗几乎以每年一轮的速度,累计完成了8轮融资,其股东包括腾讯、经纬中国、北极光创投、高瓴、五源资本、软银、云锋基金等。

成立10年的明星企业,都难以自负盈亏并折戟IPO,折射出了医疗SaaS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困境。

从备受追捧,到趋于冷静,医疗SaaS行业结束了在资本疯狂奔袭的年代。眼下,行业似乎正在迎来新的拐点。

2023年3月31日起,港交所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即“18C章”)正式生效。

此前在国内被认为科创属性不够强的软件和SAAS类企业,被包括进了18C的行业范围。对于太美医疗科技这样的医疗SaaS企业而言,或许是一个新的机会。

IPO曲折成常态

2015年前后,云服务相关政策的出台,带动了医疗SaaS行业快速增长,国内一大批医疗信息化、医疗大数据公司,开始涌入医疗SaaS行业。

到了2020年,随着国家工信部颁布多条行动方案和指导意见,《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行业进一步被点燃。

当一个风口出现的时候,企业总能敏锐地嗅到奔赴资本市场的机会。

太美医疗在2020年9月完成总额超12亿元的F轮融资,由腾讯、高瓴创投、云锋基金等领投。2021年底,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然而,在熬过近15个月后,冲击医药SaaS第一股的太美医疗,还是以失败告终。

IPO的波折,在医疗SAAS行业并不少见。即便最终成果登陆资本市场企业,也有很多都经历了多次递表。

围绕慢性病管理SaaS产品的智云健康,在2021年8月递表港交所,六个月后,港交所显示其上市申请材料已经“失效”。这代表着,智云健康首次冲刺港交所上市折戟。

东软医疗曾经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但在2020年11月遗憾终止;2021年,东软年内两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2021年6月,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在美国证监会披露招股书,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然而,在计划上市当天却宣布暂停IPO。

药师帮在成立之初,定位于院外医药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瞄准B端市场,以SaaS信息化平台连接广大零售终端。2022年5月,公司首次递表港交所,随后因未通过聆讯而“失效”。6个月后,药师帮于2022年11月28日再次递表港交所。

另一方面,医疗SaaS的阶段性遇冷也表现在了一级市场,行业投融资低迷。2022年是全球SaaS市场发展放缓的一年,这种情绪也传导到了医疗SaaS领域。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12家医疗服务商获得融资,分别为领健、有来医生、好医生云医疗、左手医生、方子科技、医贝云服、梦西洲、未来医院,融资总额超12.7亿元人民币。

据网经社旗下电商大数据库“电数宝”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2家医疗服务商获得融资,分别为艾莎医学、连帆科技、医丞健康、桃子健康、海虎健康、卫美健康、医贝云服、奈特瑞、数康云、菁苗健康、桃子健康、医点通,融资总额3.6亿人民币。

在融资金额上,相比于2021年,2022年医疗SaaS总融资额降低超7成。

上市公司股价走低、市值缩水

二级市场上,资本对医疗SaaS普遍低估,多家上市后的医疗SaaS企业股价持续走低。

医渡科技在2021年1月15日登陆港股,上市首日收盘,股价较26.3港元的IPO发行价上涨148%,报65.20港元,总市值近588亿港元。

上市后,医渡科技的股价持续走低,股价为7.25港元/股,总市值75.09亿港元。股价已经“膝斩”。

智云健康于2022年7月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当日便遭遇破发,盘中最低价跌幅达20.16%,以28.2港元/股收盘。随后一直保持跌势,截至发稿前每股仅为10.78港元,跌幅超五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供应链的不平衡问题愈加突出,医疗服务机构目前普遍存在因系统不同而导致的数据孤岛现象,信息化被广泛认为将成为突破医疗供需不平衡的关键。

医疗SaaS渗透率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会打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对患者数据、看病数据、交易数据等进行全流程的精细化运营,实现各业务环节的协同发展。

即使有着多重利好的加持,但医疗SaaS依然难以摆脱医疗行业的通病,即投入居高不下,走不出亏损阴影。

太美医疗就被质疑看不到公司盈利的希望。

对于太美医疗的科创板IPO申请,科创板上市委主要质疑其持续经营能力与核心技术水平,要求公司结合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放缓、毛利率下滑、期间费用率高、SaaS产品收入占比较低等情况,说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包括商业模式是否稳定、盈利预测是否可实现,盈利的前瞻性信息披露是否谨慎、客观。

自2022 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持续围绕医疗信息化出台政策文件,包括《“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等,对医院、公卫两端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的更高要求,结合医疗信息化行业评级需求、信创改造等催化

今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依然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之一,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数据共享等成为热门议题。

相关代表提出,明晰三级医疗体系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我国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优势,完善分级诊疗。这对于医疗SaaS来说,也是一个利好。

3月31日,随着港交所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即“18C章”)正式生效,针对前沿科技领域相关领域的补充,太美医疗科技这样的医疗SaaS企业,迎来了新的机会。

18A主要针对创新医药和创新器械两类生物科技企业,而18C则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以及新食品与农业技术”五大行业。

其中符合条件与医疗相关的信息类(AI制造、医疗AI、SaaS、医疗数据化企业)、制造类(机器人)、材料类(合成生物学、纳米材料)等相关企业也可通过18C申请上市募资。

这意味着包括AI医疗、医疗SaaS企业等医药器械的上下游企业,具备申报18C上市的资格。

18C更像是对于18A的补充。2018年,港交所推出了支持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的18A政策,主要针对创新医药和创新器械两类生物科技企业,推动相关行业爆发。

18C章新规中港交所对于已商业化公司最低市值要求,从80亿港元降低到60亿港元。相比较科创板,港交所18C章的条件更加宽松,企业上市更加容易。

联交所正式引入新上市制度18C章,允许未有收入及盈利的特专科技公司于联交所主板上市,并考虑市场意见修改部分咨询文件内容,包括降低已商业化、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市值门槛要求等,会吸引更多公司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18C鼓励的产业类型比较宽泛,医疗SaaS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医疗SaaS的故事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好讲,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这些企业能否借此在资本市场破冰?港交所又会是合适的答案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