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基本上已披露完2022年业绩数据,虽然公开的经营数据有限,但从营收、利润、资产及净利率、收益率、净息差、ROA等盈利指标,依然能拼出持牌消金的2022全景。
(相关资料图)
整体上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主体数量扩容后,逐步走入存量形态,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资产荒加剧,业绩增速放缓。存量之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博弈激烈,格局重塑时刻到来。
变化悄然发生在头部梯队。持牌消费金融头部梯队经过捷信时代、招联时代到蚂蚁时代三轮更迭,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站稳两超格局,而杭银消费金融乃至后排的长银五八、宁银消费金融、南银消费金融,都有望跻身第一梯队,取代现存第一梯队玩家。
格局重塑的同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2022年经历了一场大幅度的盈利能力分化。以中邮消金为代表的老牌消金公司,盈利能力发生反转,净利率、ROA等指标震荡下行。
在息差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持牌消金盈利能力下降,反映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减值损失增加以及运营管理费用的上行。盈利指标变化越大,其资产风险水平越高。
随着蚂蚁消金全面进场,头部城商行火力全开,持牌消费金融市场的存量特征会更加明显,蚂蚁消金与头部城商行本是以存量身份进场。持牌消费金融市场围绕优质资产的博弈自然也会更加剧烈,未来比拼的远不是利润、规模,而是风险定价能力、获客能力和精细化运营水平。
尤其是在资金相对充足的当下,谁能率先跑出“价降量升质增”的盈利路径,谁就能在消金排行榜中站稳脚跟。
一、头部重构,增长降速。
从行业格局看,2022年头腰部消费金融公司座次重置,新生力量增势迅猛。
首先,以资产400亿+、利润6亿+为界划分第一梯队,2022年第一梯队消金公司有招联、兴业消金、马上消金、蚂蚁消金、中银消金、杭银消金。2021年第一梯队消金公司为招联、兴业消金、马上消金、中邮消金、中银消金。
2022年头部消金公司新增蚂蚁消金和杭银消金,其中,蚂蚁消金利润超8亿,资产规模过千亿,是准头部玩家。随着资本充足水平提升,花呗、借呗资产陆续承接,蚂蚁消金的体量有望冲到行业第一,与招联一同形成持牌消金两超格局。
杭银消金作为新晋头部玩家,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健的扩张节奏,线下布局大额产品,线上通过助贷发力。生息资产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不良率一直处于行业较低水平(1.7%左右),因此实现了利润规模的突破。
相比之下,中邮消费金融在2021年利润大幅增长之后,2022年虽然营收实现增长,但利净利润下滑64%,从第一梯队跌落。原有第一梯队玩家中,招联、兴业消金、马上消金维持营收、利润和资产的正向增长,营收在100亿以上,利润10亿以上,稳居第一梯队。
其次,近年新开业消费金融公司成为腰部主力,头部机构与腰尾部机构业绩差距进一步拉大。腰部消费金融公司利润值在1-5亿之间,资产处于百亿之上,而尾部消金利润还在亿元以下。长银五八、中邮消金、中原消金领跑腰部,阳光消金、苏银凯基、平安消金跻身腰部。
座次更迭的同时,消费金融公司整体增速放缓。相比2021年营收、利润普增,甚至个别机构利润增幅达三位数,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涨跌不一,增幅多在二位数以内。
这与持牌消费金融的存量阶段相关。尽管蚂蚁消金进场拉起持牌消金整体体量,但行业增速已经不复第一个十年。数据显示,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2022年总资产8844.41亿元,同比增长17.46%。
展望未来,持牌消金存量市场会更加集中,增长集中在以蚂蚁消金为代表的头部,以及以头部城商行为代表的新晋实力派玩家,多数腰尾部机构的增量空间有限。
二、净利水平压降,息差维持稳定。
持牌消费金融行业业绩震荡的背后,净利率水平出现明显波动。这主要系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和运营成本控制变化所致。
「镭射财经」统计,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营业净利率普降,五家头部机构的营业净利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兴业消金24.65%,招联19.02%,杭银消金15.66%,马上消金13.22%,中银消金9.71%。
2021年五家头部机构的营业净利率为,兴业消金27%,中邮消金22%,招联19%,中银消金16%,马上消金14%。从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反馈看,净利率下降3%+。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反映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讲,净利率越低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甚至出现增收不增利情况,典型如中邮消费金融2022年净利率跌至7.32%。
拆解消费金融公司营业净利率指标,涨跌主要由信用减值损失导致。因为在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支出构成中,信用减值损失占绝大比例,往往是管理费的数倍。如招联金融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达113.83亿元,在营业支出中占比高达65.04%。
就消费金融公司利润模型而言,抛开拨备和利润储备考虑,营业净利率下降可能与信用减值损失相关,而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系资产质量决定。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质量变化,会在存量困境下资产扩张进一步显现。
除了头部机构,腰尾部机构的净利率水平也走低。长银五八消金从2021年的23.51%降至2022年的22.6%,锦程消费金融从25.15%降至24.73%,长银消费金融从22.86%降至19.61%。
净息差视角,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经过两年利率压降,已步入24%上限常态,同时资金端成本下行,2022年息差水平维持稳定。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利润表和资产表有限,无法从净利息收入、生息资产直接计算出各家的净息差水平。但考虑到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模型比较单一,营收主要构成为净利息收入(占比95%以上),而资产主要以贷款配置为主,因此可从收益率(营收/资产)估算出净息差水平。
以兴业消费金融为例,根据兴业消金2022年年报,利息净收入为100.11亿元,生息资产主要包括发放贷款(714.92亿元)、存放同业(30.06亿元)和金融投资(1.8亿元),三者合计的生息资产平余额为675.9亿元,其净息差(利息净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为14.81%。这与兴业消金的收益率13.26%相近。
经「镭射财经」计算,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收益率从高至低依次为,马上消费金融20.34%,兴业消费金融13.26%,招联金融10.65%,中银消金10.54%,杭银消金10.21%。腰部消费金融公司长银五八收益率9.9%,中邮消金12.21%,海尔消金8.12%,锦程消金8.82%,长银消金6.16%,苏银凯基7.15%。
与2021年相比,主流消费金融公司的收益率保持平稳,与此相对应的净息差水平可能也维持稳定。从绝对值看,消费金融公司的收益率和息差水平,仍然高于商业银行,属于典型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
在息差变动不明显的情况下,息差越高可能反映了客群相对更下沉,进而承担更高的信用成本,体现在利润表中则是计提减值增加,净利率下滑。消费金融公司的息差差异,也侧面印证了各家机构对客群的价值取向和展业模式差异。
三、ROA走弱,比拼精细化运营。
根据财报数据,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ROA(总资产收益率)普遍走弱,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保持稳增,平均ROA水平显著高于尾部机构。
2022年ROA前五的消费金融公司为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金、锦程消金、招联金融,对应的ROA水平分别为3.61%、2.8%、2.55%、2.23%、2.12%。尾部消费金融公司的ROA水平多处于1%以下。
参考2021年ROA水平,2021年ROA前五的消费金融公司为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对应的ROA值为4.19%、3.13%、2.5%、2.43%、2.37%。
ROA代表消费金融公司每一份资产所得利润能力,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生利水平明显高于尾部机构,甚至是数倍差距。而整体ROA水平下降,可能主要是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增加所致。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规模效应和获客能力更突出,尤其是存量运营水平较强,更高的复贷能力有效降低运营成本,驱动单位资产的利润增加。另外,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在2022年承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外溢流量和资产,实现生息资产的增量导入,实现资产规模的稳定。
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提高ROA的途径无外乎两条路。其一,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取得更高净息差收入和更低的信用风险成本;其二,提升助贷、金融科技To B端的中间业务收入。
由于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批发资金,自营流量场景经营能力较弱,中间业务收入甚微。只有马上消费金融等极少数头部机构,拥有存量场景端资源和金融科技能力,开辟放贷之外的手续费服务费收入。
因此,消费金融公司更大的挑战在于风险定价能力,凭借精细化运营手段,在获客端和风控端实现净息差和资产质量提升。特别是在存量市场中,基于复贷和客群场景细分的运营能力,是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从消费金融公司的格局演变看,除了几家在红利期起量的头部机构外,未来能掌控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机构更可能是大厂系消金和头部城商行系消金。
有消金从业者认为,大厂和城商行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主力军。“资产荒加剧,大厂有流量和资产优势,在持牌趋势下,线上互金业务回归到大厂系消金手中;而头部城商行的消金子公司将以直营打法席卷线下市场,直冲线下消金巨头的腹地。”
城商行系消金中,苏银凯基虽然业务快速起量,但几乎都是助贷资产,后劲存疑。南银消金、杭银消金、宁银消金三家依靠线下自营+助贷模式,增长潜力较大,其中杭银消金已经挺进第一梯队。
南银消金和宁银消金,一方面靠存量导入,表内余额快速增长,表外代管资产释放空间较大;另一方面扩充直营团队,借母行成熟的消金产品体系向下沉市场渗透。直营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风险可控的规模扩张。从宁银消金和南银消金的资本扩容和团队扩张可看出,它们已经准备要大干一场。
新旧势力齐聚存量市场,持牌消费金融格局轮动加快。业内人士预测,持牌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可能在三到五年内固化,未来三年内的规模基本上是各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体量上限。
“预计2000亿+的有2-3家,1000亿+的有4-5家,500亿是主流,200亿以下的是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