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diy——纸浆下的红色传承”、“手工diy——巧手绘梦,点亮心灯”、“科创diy——智能家居小房子”……这是今年7月宝藏小屋在周末连续推出的别开生面的儿童服务活动。宝藏小屋各类活动的新颖与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资料图)
2022年8月,浦银金租与徐汇区民政局、徐家汇街道、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明汇儿童发展中心多方联手共建的徐汇区首家“宝藏小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入驻徐家汇街道乐山社区,打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今年7月,“宝藏小屋”共计开展各类活动46场,其中兴趣课堂18场,科学实验手工课堂8场,家庭心理团辅6场,生命安全教育9场,政策宣传2场,儿童主任培训3场,总参与人数达2200余人次。
同时,宝藏小屋的运营方持续开展社区走访工作,了解社区分布及儿童基本情况,完成个案评估3次,个案走访24 次,个案建档次;针对特殊家庭,完成个案心理辅导7次,一对一家庭教育辅导 6次,使宝藏小屋为孩子们创造了“儿童欢心、家长放心、社区省心”的儿童友好空间,让困境儿童和非沪籍儿童在社区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上海明汇儿童发展中心的报告对宝藏小屋一年来的运行作了这样一番回眸——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儿童服务活动,将未成年人“六大保护”工作落在实处。开设了书法绘画系列课程、科创手工、家庭心理团辅、生命安全教育等融合活动,这些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开拓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策划能力,在获取知识文化的同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也得到发展,同时增加了儿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与机会。
组建了儿童工作智库队伍,在社区走访中为有需求的普通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宝藏小屋依托徐家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5名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师、30余名持证康复治疗师”专家团为支撑,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科学专业的咨询服务及康复训练方法。开展“璀璨星空”公益课堂,组建“关爱星星的孩子”志愿服务队,推出孤独症科普知识讲座、制作科普宣传页等,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和接纳孤独症儿童。宝藏小屋还为星宝家庭提供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为孤独症儿童营造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
打造“汇童心家”品牌项目,以“家、校、社”三圈融合为契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创新协同方法,推进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建设,从而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延伸到社区内。倾听儿童心声,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孩子们提供心灵栖息的港湾;设立临时照护中心,为遭遇困境的未成年人创设有爱的家园。
这一年,是洒满爱心的一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收获的一年。
在明汇儿童发展中心负责人任瑞杰看来,宝藏小屋运行的这一年,在公益品牌打造和创新方面,积累了可圈可点的宝贵经验——
一是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如爱心企业浦银金租,不仅为宝藏小屋公益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浦公英”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还积极参与宝藏小屋的各类活动,担任老师和志愿者等,让孩子们直接受益。辖区内的其他企业和社会力量也纷纷加入宝藏小屋建设的行列,整合资源,携手践行社会责任。二是专业、精准。在宝藏小屋的活动设计和落地过程中,“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为最好的注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纷纷加入进来,或牵线搭桥,或亲身参与,充分发挥优势,让每一次活动都实现了专业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三是项目化探索。除了活动的项目化、系列化之外,在家庭建档、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志愿者培训等方面,都形成了项目化的运行模式。
据介绍,宝藏小屋的儿童服务目前已经覆盖徐家汇街道的乐山片区、徐虹北片区、万体汇片区。下一步,宝藏小屋将加强与徐家汇街道其他几个片区的联动,将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输送出去。同时,还将进一步推进非户籍儿童建档工作,通过定时定点式外展、走动式外展、驻点式外展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让宝藏小屋的服务覆盖面更广。
作为宝藏小屋的发起者,该项目也见证了浦银金租公益品牌建设的一路成长。今年5月11日,在公司成立十一周年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上,浦银金租总裁王鹏表示,浦银金租将在文明理念和社会责任要求的指引下,继续做好社会文明实践,以“浦公英志愿服务队”为依托,进一步探索浦银金租“浦公英”公益品牌内涵,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打造金融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持续对公益项目的稳定运行提供资金保障,吸引聚集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浦银金租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宝藏小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捐建合作意向书,为贯彻落实徐汇区“十四五”规划,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基层网络建设,浦银金租将在建设徐家汇街道宝藏小屋之外,出资捐建徐汇区龙华街道宝藏小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未来,浦银金租希望将政府+企业+公益基金+专业机构+n(更多社会资源)共同建设公益项目的新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推广,从而形成更大的社会效应,为城市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未来,宝藏小屋还将挖掘更多的宝藏,讲述和传递更多的爱的故事。
栏目主编:陈敏
文字编辑:俞宏浩
本文作者:徐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