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深度调整之际,监管“零容忍”信号清晰,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逐渐被暴露,而信息披露向来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
近段时间,监管部门密集对上市房企违法违规行为出手。
“公司将依法依规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0日,格力地产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
一周前(7月13日晚间),格力地产公告称,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
此后,格力地产股价开启下跌模式:7月13日股价收于6.81元/股,7月14日则一字跌停,7月17日继续下跌7.83%。直到7月18日,股价止跌上涨3.89%;7月20日收于6.1元/股。格力地产还可能面临近8万受损股民的索赔问题。
针对被立案调查、投资者索赔事宜,记者致电格力地产董事会秘书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一切事宜找公司公关部。随即,记者拨通了该人士提供的公关部电话,但电话无人接听。
被立案的不止格力地产。近期,首开股份、宋都股份等房企接连收到来自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部分房企则因各种问题被监管层出具警示函,包括华侨城、阳光城、云南城投置业、陆家嘴等。
地产深度调整之际,监管“零容忍”信号清晰,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逐渐被暴露,而信息披露向来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
多次因信披违规被关注
记者注意到,许多被立案公司在之前往往都有先兆,比如被交易所下发问询函,聚焦问题往往与公司披露业绩有关。
近期,格力地产分别因增发重组和计提减值两大事项遭上交所下发文函。一份是《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审核问询函》,一份是《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函》。
此次格力地产被立案调查,是否因为计提减值和增发重组两大事项中的某一项或两项,目前尚不得知。
7月17日晚间,格力地产宣布对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导致公司2018~2021年度净利润有所减少,2022年净利润调多6.26亿元。格力地产此前披露2022年度亏损26.84亿元,更正后亏损金额缩窄至20.57亿元。
格力地产称,本次差错更正是对上交所监管工作函的回应,决定更正会计差错的原因系对存货项目前期计提减值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详尽调查。
这不是格力地产第一次因为信息披露工作受到监管关注。今年2月格力地产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后,上交所就曾就存货跌价准备问题发出《监管工作函》。
彼时,格力地产回应称,管理层前期对于相关区域房地产销售市场发展趋势预期过高,而新一届管理层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后,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因此对存货减值的相关判断发生变化和差异。
更早些时候,格力地产前董事长鲁君四曾在2020年12月30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21年10月遭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其后更于2022年6月17日被上饶市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原因是“因涉嫌泄露内幕信息”。
格力地产业绩一直未有改善。据其业绩预告,2023年上半年预计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1.96亿元到-2.35亿元,同比减少303.9%到344.68%,再次出现亏损。亏损原因主要是上半年房地产业务结转收入减少,同时公司对出现减值迹象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自7月13日晚被立案公告发布后,格力地产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投资者次被立案调查会否影响公司收购重组珠海免税之类的询问此起彼伏。
格力地产回复称:公司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将继续完善产业布局,稳步推进房地产项目建设,促销售抓回款,积极调整销售策略。同时抢抓市场机遇,加强大消费板块多元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效率最大化,对内将通过降本增效,盘活资产,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多家上市房企被警示或立案
同样作为国企的首开股份,于7月12日收到了证监会送达的《立案告知书》,同样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具体事项尚未披露。7月13日开盘时,首开股份股价一度下跌近6%。
7月12日这天,中国证监会一连对9家A股上市公司下发《立案告知书》,原因均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首开股份表示,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公司各项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开展,业务及财务状况正常。
今年1月底,首开股份发布业绩预告:2022年亏损预计达10亿元至15亿元,预计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0亿元到-35亿元。20天后,首开股份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工作函。
4月28日,首开股份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2022年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61亿元,与业绩预告较优值-10亿元相差5.3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2.69亿元,与业绩预告较优值-30亿元相差7.31亿元。
因最终年报业绩与预告差异较大,首开股份再次被上交所问询。随后,首开股份发布《2022年度前期差错更正的专项说明》及《期差错更正的公告》,表示对2021年12月31日前的相关会计项目进行了调整。但显然,监管部门“并不满意”。
今年初,多家上市房企在披露业绩预告后即收到交易所关注函或监管函,包括华远地产、荣盛发展、金科股份等。监管主要关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科目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而造成的非经常性损益”。
就在7月份,中南建设公告收到深交所下发的2022年年报问询函,询问公司报告期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合理;*ST宋都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中,回应公司计提大额存货跌价的原因,但最后仍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华侨城A则因部分项目存在存货跌价准备测算依据不充分情形等原因,被深圳证监局责令改正。
“这表明在行业下行期持续较久且看不到回暖情况下,企业运营和业绩都承受了较大压力,因而迫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往往忽视信披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要求,从而导致违规现象频出。出具警示函、立案调查这些监管措施对公司而言,既是一种风险警示,也会让公司的市场声誉和运营诚信受到质疑,负面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公司股价和市值变动上。”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
若被查实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将面临何种处罚?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昕栋表示,根据证券法,包括责令改正、警告、罚款、证券市场禁入等。如果信披违法情节严重,如造成股东、债权人或其他人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五十万元以上,或虚增或者虚减利润达到当期披露的利润总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原标题:《信披违规!多家上市房企被立案调查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