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AI的钉钉,能有多少种玩法?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园长,编辑:石灿,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资料图)
从ChatGPT到Midjourney,从Open AI到 Office 的Copilot,最近这小半年,不论是做图、写文章,甚至是做PPT、写邮件,只要是和人力创作有关的领域,我们都能够发现AIGC的浪潮汹涌,几乎每周乃至每天,AIGC领域都有新的成果。
面对AIGC“技术爆炸”式的飞跃,人们一方面持续感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推背感”,一方面又为“AI会不会取代我”的问题而焦虑重重。而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就在前不久,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宣布“无限期停用”创意设计、方案撰写、文案撰写等外包支出,为公司全面拥抱AIGC打下基础。
似乎在一夜之间,职场人的职业危机就近在眼前了。高盛的一份预测表明,未来平均18%的工作岗位或可由AI完成,约有3亿个全职岗位或将受AI影响。特别是对于职场白领,相比AI暂时无法取代的体力劳动岗位,受到的冲击往往更大。
那么问题来了,在AI技术大爆炸的时代,职场人要怎么和AI“共存”,乃至用AI实现职场的进阶呢?在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看来,由AI引发的问题,还得靠AI来解决。
面对AI,职场人“打不过就加入”19世纪30年代,当法国艺术家路易·达盖尔第一次将摄影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引起了一众油画家的职业恐慌:摄影术几小时能拍出来的作品,油画家哪怕用上好几天也画不出那样写实、精细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素来具有写实传统的西方油画界,摄影术带来的冲击更为明显:一些靠画肖像为生的油画家,被照相机抢走了不少客人。
但很快,油画家们和照相机达成了新的平衡。
比如现实主义大师米勒就把摄影当作绘画创作的参考,或用之于绘画教学;有人登上热气球,用相机拍摄巴黎鸟瞰全景,为画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的创作素材。
那些最先用好摄影术、拥抱摄影术的油画家,有不少成了名噪一时的大师。他们不仅没有被新的技术取代,新技术反而成了他们精进艺术造诣的绝佳工具。18世纪三十年代的摄影术之于当时的油画家,和今天的AIGC技术之于职场人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面对AIGC的浪潮,那些初级工作者往往处于最先被冲击的一批。比如初级文案、初级美术岗位,工作经验相对有限,面对动辄数百亿、数千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在经验积累上反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位法律行业的AI产品负责人告诉刺猬公社,即使律师这样相对专业化的岗位,也很难在知识积累以及同时工作的效率上与AI直接竞争。
还有的美术、设计行业工作者的AI焦虑更加明显:“不光被AI吃了饭,还要被AI抢走碗”。
“凡是高频使用人的领域,都是AI即将代替的领域。”一位AI企业负责人向刺猬公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而在创作领域,AI是一个效率倍增器,甚至产生了专门的“提示工程师”(Prompt Engineer)岗位,专职向着AI提问,以增强产出的效率。
被AI替代,还是借助AI实现更高效的产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今后,会不会使用、能不能用好AI,将快速拉大职场人的效率差距,乃至能否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也就是说,面对AI,打工人只能“打不过就加入”:积极拥抱AI、把AI从竞争者,变成自己能掌握的技术优势。
如果AI技术可以和每天都在用的生产力工具相结合,让职场人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和使用AI,用成熟产品配套AI技术的模式,将AI能力嵌入职场人的工作流中去,能否帮助职场人降低AI学习门槛、更好地适应AI时代呢?
把AI玩出花儿来对于打工人来说,谈到生产力工具,最常用的就是各类办公产品——协作文档、会议、IM、邮箱等等。国外,微软在Office文档中推出的智能AI助手Copilot,它由大语言模型GPT-4驱动,Office 用户可以随时在Copilot的助力下,实现文本生成、根据Word文档创建 PPT、使用Excel数据透视表等功能。
而在国内,可以实现在线协作的智能办公产品,仍处于空白阶段。但每个国内的职场白领,同样需要一款AI功能强大、同时符合本土化职场沟通习惯的办公产品。
最近,在大语言模型千问支持下的钉钉,就在文档、会议、应用和群聊等多个场景中推出了低门槛、高易用性的AI产品。国内的职场人,终于看到了在协同办公产品中用上AI的希望。
钉钉AI生成摘要
在会议场景中,钉钉视频会议可生成实时字幕、智能摘要,快速了解之前内容,在会后自动生成重点摘要与待办事项,可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实现高效会议。比如,一场上百人参与的会议,参与者很容易分神、听不清,发言内容也较为冗长,难以整理。但借助钉钉智能会议,实时生成字幕和智能摘要,就有助于提示参会者及时了解会议重点,明确待办事项和相关负责人,形成会议闭环。
更进一步,一些线下会议在进行时,职场人也可以打开钉钉,让钉钉“旁听”,实现会后自动生成摘要、待办等等,让钉钉成为每个团队、每场会议的“智能秘书”、“智能速记员”。
钉钉AI生成文字内容
在钉钉的文档和创作场景中,钉钉可以一键输入“/”(魔法棒)智能生成,实现文章的续写、扩写等文案创作功能,或根据提示词生成图片、图表;在群聊场景中,“/”(魔法棒)可以自动生成聊天摘要,帮助用户快速了解上下文;对重要事项自动生成待办,清晰显示重要任务。
目前,已经有不少职场人用ChatGPT等AI工具助力内容生产。比如刺猬公社,最近就频繁使用钉钉文档等工具,用来检查错别字、病句;有时,也会借助Midjourney等AI生成图片工具,尝试制作文章配图等等。
但更加本土化的钉钉AI工具,对于生产效率提升的帮助将最为明显。一个“/”(魔法棒),就能在创作场景中实现对于文字、图片等多模态AI生成,而不是像其他工具那样,用户需要频繁切换不同的产品,多次复制粘贴,才能最终实现AI能力的落地。特别是对于创意型工作而言,只需敲一个“/”,就可以丝滑地在创意工作流中调用AI工具,能够有效减少对于职场人创新活动的干扰。
更让人期待的是,在应用制作场景中,钉钉还可以通过拍照生成低代码业务应用:上传一张功能草图,不用写代码即可生成一款应用,还可以在之后的多轮对话中,对AI进行修改。
钉钉拍照生成应用示例
过去几年,“低代码”一直是企业服务领域的热点。但对于一些组织来说,“低代码”仍嫌不够,仍然存在一定的学习和使用门槛,最好是“无代码”。如今,AI已经可以生成应用,这就让开发成本进一步降低。只要用户会拍照、会提出需求,就能成为应用的开发者。
比如,一些细碎的需求,受限于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很难通过组织内的软件开发团队解决。但有了钉钉AI生成应用的无代码工具,需求方可以“万事不求人”,根据业务需求自行打造应用。借助钉钉的AI生成应用的能力,“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时代也将加速到来。
调用钉钉AI智能助手
这也相当于给每个职场人都配备了一个“几乎全知、相当全能”的智能助手,成为职场人最好的“军师”,而不仅仅是一个“Copilot(副驾驶)”。
比如,当我们让它进行创作,它就是一个灵动且高产的文案写手、专业画家;向它开放数据资料、辅助数据分析,它将变身一个专业的数据分析师,以空前的速度处理数据;可以向它输入工作中面临的种种状况,让AI化身职业“参谋”,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甚至,和同事之间有了冲突,可以向AI公开聊天记录,让AI来“评评理”,为解决争端、求同存异提供参考依据;不知道要怎么回复客户,可以把自己的疑虑向AI提问,让大语言模型找到“高情商回复”。展望未来,AI工具的应用将无处不在,唯一限制职场人的,可能只有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AI共富,整顿职场很多人都看到过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用鸭嘴笔手工绘制的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那些线条优美、结构清晰的图纸,堪称工程设计与艺术的结晶。
没有CAD时代的手绘图稿
但在没有专业设计软件辅助的年代,也只有国宝级的大师能将这门技艺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如今,在设计软件CAD的辅助下,只要经过不长时间的培训,小到装修一间房子,大到设计桥梁、工厂,人们都能借助它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来辅助、模拟设计,更为清晰地展示设计对象的线条和质感,大大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
这就是来自工具的威力。当年的CAD制图之于设计师,恰似现在的AI技术之于职场人:它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方式,还会对整个产业和职场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大大提升职场人的职业生涯“天花板”。
首先,在普惠式AI工具的助力下,个人和小微团队的“战斗力”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一方面,人们可以借助AI能力提升效率,帮助人们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更加专注于业务本身。同时,也有望减少“无效工作”,让工作回归到创造价值本身,帮助打工人重新找到工作的意义感,而不是为了一份工资内卷不休。
举个经常困扰打工人的例子,比如在周报、日报等场景中,不少人为了让自己的业绩被看见,周日要交周报,周五就开始为之困扰,每周相当多的时间不是用来做业务,而是挖空心思,在周报里沉淀所谓“体系化思考”、“可复用方法论”。
这种低效的“内卷”,一方面容易引起团队内部不和谐,也经常让职场人感觉到意义感缺失。但在协同办公系统中AI工具的帮助下,日报、周报的生成可以更多地借助AI来完成,比如,可以在AI的提示下梳理工作的得失,借助AI的自动统计进行复盘,让周报变得更加实在。
另一方面,AI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自身,减少学习成本、组织团队成本,做到以前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
这也正如在CAD工程制图软件发明之前,两三个人也很难组成一个设计师工作室,光是画图本身就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有了CAD软件之后,一位设计师除了能做设计,还可以兼职做营销,自己就是工作室的主理人。在AI工具的支持下,职场白领同样可以一人“掌握”多个工种的技能——绘图、文案、翻译,甚至程序,“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具备更多独当一面的能力。
和AI以自然语言对话,修改应用内容
对于职场人来说,钉钉的“/”(魔法棒)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人和计算机的沟通,回归到了最接近“人与人沟通”的状态,也就是人可以用聊天的方式直接告诉机器,需要它做什么、怎么做。这就相当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AI在支持,帮助人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
从高的层次上看,普惠式的AI工具也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团队的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钉钉AI能力的背后,是千问大语言模型。前不久,阿里云智能CTO周靖人提到,“所有软件都值得接入大模型升级改造,我们将开放千问的能力,帮助每家企业打造自己的专属大模型。”在未来,每一个行业乃至每一个企业都将有一个专属的大模型。普惠的AI能力,不仅仅是在应用层面,还将向模型层拓展延伸。
当大语言模型被进一步地广泛应用,可以更加深度地优化生产流程,大幅提升客户体验。比如在电商领域,大语言模型驱动下的智能客服,能够深刻理解企业业务知识,可以24小时在线与客户沟通,甚至可以和协同办公产品结合,自动总结、生成用户反馈清单,并抄送产品、市场等部门同步解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因为AI的加入变得更加可见、可感。
在大模型的辅助分析之下,团队积累的数据也将不再是静态的,能够从更多角度辅助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因此,普惠式AI所带来的改变,不仅将作用于职场人,提升职业生涯“天花板”,更将助力千行百业新一轮的腾飞。
三四年前,面对着汹涌的数据浪潮,人们在传统的四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将数据和信息列入了第五种生产要素。当属于AI的时代来临,在刺猬公社看来,继信息和数据之后,AI也必将成为新的、第六种生产要素。
在这个时候,对于每一个职场人来说,拥抱AI,也就是拥抱生产力,在AI时代“先富起来”。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