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8日~4月1日过去的一周,包括创业板4只、科创板3只共7只新股上市。其中,首日即破发的高达5只,占比71%。另据统计,2022年以来共有87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多达20只,占比23%。新股再现破发潮,也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
5只破发新股中,科创板的荣昌生物以14.92%的跌幅居首,创业板的兆讯传媒以14.67%跌幅居第二位,科创板的长光华芯以1.49%的跌幅居末位。这5只新股的中签者,不仅没有分食到新股红利,反而上演了“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式的闹剧。
2022年堪称新股的“破发年”。除了挂牌首日即破发外,此后再出现破发的亦不在少数。来自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中,有39只已出现破发(包括上市后破发),占比达到45%。而且,从幅度上看,挂牌当天以及上市后破发幅度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比如思林杰挂牌当天报跌23.67%,1月份上市的翱捷科技较发行价格已下跌57%。这此个股的大幅破发,也导致投资者损失严重。
新股再现破发潮,个人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其一是市场行情的影响。从上证指数、深成指、创业板指数等三大指数走势看,自2021年12月中旬以来,沪深股市开始步入调整,虎年春节前甚至出现一波急剧下挫。此后,又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境外市场一片风声鹤唳,A股亦难独善其身。尽管期间不乏金融委等多部门力挺A股,但市场仍然低迷,新股的表现无形中会受到波及。
其二则与新股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有关。像大族数控发行价格为76.56元,发行市盈率高达108.4倍;思林杰发行价格达65.65元,发行市盈率75.6倍,也远远高于所属行业34.78倍的市盈率水平;翱捷科技发行价格高达164.54元,而该公司属于亏损上市。高价高市盈率发行,客观上也为新股破发埋下了伏笔。
科创板、创业板实行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由市场决定,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尽管市场化发行背景下,新股破发已成常态,但像上周这样出现如此高比例的破发现象,显然不能称之为“常态”。而且,对于如此高比例破发现象,市场也有必要进行反思。
新股高价高市盈率发行的背后,往往会伴随着超募现象的出现。融资、资产定价、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是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应以扭曲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为代价。而超募现象的出现,无疑是融资功能发挥的表现,但却也扭曲了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而且,新股超募现象的出现,也常常导致市场宝贵资源的浪费,像某些上市公司将巨额超募资金存放于银行吃利息,或将其进行理财等即是如此。对于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而言,正常发挥才是应有之义。而且,其中某一功能的发挥,也不应导致其他功能遭到扭曲。
新股出现破发潮,参与询价的机构普遍报高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配售资格,为了分食新股红利,报高价的风险显然比报低价的风险低得多。而在询价机构普遍报高价的背景下,新股发行价格无形中会水涨船高。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形下,破发的机率会大大增加。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市场化发行条件下,更考验询价机构的定价能力,也将倒逼询价机构提高定价能力。否则,新股破发,询价机构同样会遭遇套牢或亏损的结局。
新股再现破发潮,询价机制的短板亦再次凸显。A股市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劣根性仍然没有改变。在去年9月18日询价新规实施前,“串通报价”、“集中报价”、“抱团压价”等现象突出,也导致募资不足现象频频出现。而在询价新规实施后,“三高”发行又成为常态,并导致破发现象成为常态。基于此,个人以为,对于询价机制,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比如对于报高价的剔除比例,可从目前的1%~3%调整为3%~5%。更多高价被剔除,对于降低新股发行价格是有帮助的。而发行价格的降低,新股破发的风险无形中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