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与毛利率双双下滑!盈利能力低于同行,鲜美来IPO还稳吗?

发布时间:   来源:摩根频道

“元宇宙”为科技公司打开故事的新篇章时,预制菜也为疫情影响下低迷的餐饮业开了一扇门。

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山西证券给出的数据显示,未来3~5年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万亿餐饮市场。

预制菜逐渐的走俏,也使得资本纷纷入场,2021年预制菜赛道玩家味知香与千味央厨相继上市,并且都创下12连板的记录。可见,预制菜赛道的潜力。

4月8日,预制菜赛道上鲜美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鲜美来”),也就是在证监会披露其首发反馈意见的两周后更新了招股书,继续推进其IPO进程。

那么,在预制菜万亿市场的“风口”上,鲜美来能把握住未来吗?

一、更新招股书后,鲜美来“胜算”几何?

鲜美来更新招股书主要改动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对证监会官网所披露的鲜美来首发反馈意见作出完善。

3月25日,证监会披露了鲜美来公司的首发意见,包括了要求说明规范性问题、信息披露问题、与财务会计资料相关的三大类,共计27个问题。

例如,验资报告出具时间与增资入股出具时间不一致,发行人2018年度及2019年度住房公积金比例较低,历史劳务派遣是否存在违规以及报告期内在环保、食品安全及产品质量、税务等方面曾受到行政处罚后的整改情况和证明文件等等。

第二,招股书报告期从2018年~2021年上半年更新为2019年~2021年。

那么,我们从更新后最新的数据来分析,鲜美来在资本市场中会受到哪些阻力。

首先,资本都是趋利的。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营业增长、利润与利率情况、以及所存在风险都会成为其能否上市和上市后是否会受到资本青睐的重要因素。

从营业增长来看,2019年~2021年,鲜美来营业收入分别为9.11亿、8.50亿与9.15亿,可以看出预制菜行业快速增长下,其3年来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并不大,并且2020年还出现了下滑。

并且,其2019年~2021年,其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07.13万元、8682.48万元、7247.95万元。可见,2021年在营收7.6%的增长下,利润却出现了近16.5%的下滑,已经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从毛利率来说,2019年~2021年,鲜美来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1.08%、23.51%和20.76%,也就是在20%~25%之间浮动,还算是稳定。

但是,对比同行业来说,味知香与安井食品2020年毛利率分别为29.38%与25.67%;并且,行业平均值为25.20%。可见,鲜美来的毛利率是整体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值的。

并且,从2019年~2021年,鲜美来公司活动现金流净额在逐年走低,2019年为7927.09万元,2020年降至5310.46万元,到了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为-2331.86万元。

从这些财务数据来看,鲜美来面对着盈利能力下行的趋势,若不能尽快改善,哪怕当下能成功上市,未来在二级市场上,在行业没有重大利好的情况下,股价的走向大概率不会乐观。

再者,我们来看其潜在的风险。

1.营收依赖单一化产品?

报告期内,鲜美来主要收入来源于虾滑、虾仁和生鱼片三大类,从2019年到2021年,这三类综合营收占比分别为91.13%、91.51%和90.47%。其中,虾滑产品的营收仍呈现上升状态,2021年的营收占比高达56.22%。

总营收对于单一产品如此依赖,这使得一旦该产品源头供应链或者品质出现问题,类似于环境污染造成的部分检测不合格等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市场对这款“极致大单品”被市场所摒弃,无疑是对企业一种“毁灭性”打击。

通常,只有产品矩阵多样化才能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把产品比作“朋友”的话,也印证了中国流传的那句俗语:多条朋友多条路。

2.研发投入过低?

一个年营收近10亿的企业来说,报告期内3年的研发支出合计只有200多万元,2019年~2021年,鲜美来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06%、0.08%和0.16%。足以可见,其研发投入有多低。

虽然,在预制菜行业,研发投入普遍不高。但是,对于产品过于单一化的鲜美来来说,想要摆脱产品单一化,只能大量研发SKU种类,扩充自身产品矩阵;想要粘好“预制菜”的标签,就要从农副产品属性向即热类发展,也是需要研发投入。

然而,其一边向需求转型、摆脱产品单一化,一边又轻研发,无疑是使自身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3.难以摆脱的农副产品属性?

前文所说了鲜美来产品过于单一化,而这些单一化的产品,从其产品虾滑、虾仁、生鱼片等加工的简单方式,还有着很强的农副产品属性。

也就是说,鲜美来需要面对其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一旦价格上涨,鲜美来无法像是以即热菜品的预制菜企业一样,从调味料、做工与菜品档次上分担风险,只能在牺牲利润或者涨价中去抉择。

但是,如若牺牲利润的话,鲜美来毛利率本就不高,大概率面临着亏损的风险;如若进行涨价的话,也会面临着B端客户流失的风险,可谓是两难的抉择。

4.存货过高与存货周转次率过低?

从招股书数据,2019年~2021年,鲜美来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49亿元、2.94亿元和3.6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分别为62.10%、67.54%和64.1%,皆处于高位值。

同时,在高存货的情况下,鲜美来的存货周转率还低于同行业上市的企业,2019年~2021年,鲜美来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69/年、2.42/年和2.22/年。然而,安井食品、海欣食品、味知香和千味央厨四家2019年和2020年的平均值分别为3.24次/年和3.48次/年。

不过,招股书也给出了解释,鲜美来主要产品为虾滑、虾仁、带壳虾等虾类产品,其原材料采购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需全年统筹考虑,通常在收虾季节进行原材料储备,故期末时的库存金额较高,存货周转较慢。同行业可比公司的产品结构与鲜美来存在一定差异,其所需的原材料除水产外,还包括大量的米面粮油、牛羊猪肉和蔬菜等,其供应端的季节性特征弱于水产品,采购与销售关联更为紧密,存货周转较快。

5.违规风险?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负面消息都是不可忽略的风险,哪怕曾经的负面行为,也都会作为人们评价其的标准。然而,鲜美来近年来,有着多次违规。

例如,在税务方面,从2019年~2021年,鲜美来多家分公司涉及未按规定期限进行纳税申报的情况。如果一次可能只是疏忽,但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成都分公司被出具《涉税信息查询结果告知书》,报告期内还涉及武汉、长沙、郑州等5家分公司。

并且,在2018年,鲜美来还先后被食药监主管部门认定存在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行为并给予处罚,和被北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过程中,经检测后认定净含量不合格并给予处罚。

从税务、质检到食药监种种违规违法行为,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鲜美来自身的管理体系是否已经出现问题。

二、预制菜的“标签”,真的能为鲜美来迎来“时代红利”吗?

不管是“真火”还是“虚火”,预制菜的风口是确实存在的。

并且,不管是盒马鲜生、永辉、锅圈食汇等生鲜超市,以及海底捞、西贝等传统餐饮玩家,还是陆正耀这类以预制菜创业的新玩家,都在向着预制菜所进军。这也代表着,未来市场潜力很大但是竞争力也很大,鲜美来真的能握住风口上的红利吗?

如若我们透过原因看本质的话,需要先去想为什么在B端已经成熟运用多年的预制菜突然间火起来了:是因为B端的需求量更大了吗?并不是,而是因为C端消费者的崛起,带来了无限的潜力。

那么,C端消费者又为什么去选择预制菜呢?根据艾媒咨询与国元证券研究所数据,截至2021年8月预制菜C端用户购买目的,71.9%的用户是为了节省时间,其次是美味、不喜欢做饭、健康等。

但是,鲜美来所经营的大多为即烹和即配产品,无论是虾滑还是生鱼片、虾仁要想端上餐桌,还需要一系列的配菜、调味、烹饪等等,这对于当下预制菜C端用户的“需求”,似乎走向了相反的路上。

对于C端消费者来说,鲜美来的产品并不等于他们所预想“预制菜”的样子,更像是最初级的农渔产品,和自家去生鲜超市或者菜市场买来的鱼虾并无太多本质上的区别。

并且,鲜美来的产品现仍是以B端客户为主,包括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等商超,思念、湾仔码头等食品加工企业,以及呷哺呷哺等连锁餐饮。这也几乎等同于,其产品很难直面消费者。

所以说,哪怕鲜美来在招股书中描绘着预制菜行业的前景,一直彰显着自身预制菜企业的“标签”,但是即烹和即配这类基础产品,在消费者的眼中大概率会给其“预制菜”属性打个问号。

哪怕转到消费者手中,大概率是在商超购买产品或者被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二次加工的产品,这更偏向于B2 B2 C的道路,哪怕转型,其产品性质大概率只能成为商超与餐饮的供应商,很难像是圣农、正大这些企业凭借即热产品,直面消费者带来新一轮的增长。

除非,鲜美来大幅度扩张自身SKU种类,并且除了即烹和即配的产品外,结合市场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基于自身鱼、虾供应链的优势,进一步研发例如烤鱼等即热类预制菜。

不过,随着预制菜市场的玩家逐渐增多,在鲜美来研发周期带来成熟的产品后,市场恐怕已经是一片红海了。

毕竟,海鲜即热类产品,舌尖英雄、锅圈食汇、盒马鲜生等预制菜玩家们已经送上了消费者的餐桌。并且,这些商超类或餐饮类玩家,都在线下有着大量的门店,可以在“最后一公里”上最大的触及到消费者,从稳固预制菜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鲜美来哪怕从即烹和即配走向C端用户更需要的即热类预制菜,又该如何增加自身在C端市场的影响力,使得品牌形成规模化呢?当然,这还是在不考虑头部玩家已经进入“马太效应”趋势的前提下。

不过,市场未来会走向哪里没有人会知道。

鲜美来若能保持自身在即烹和即配预制产品增长的基本盘,通过持续研发带来更多即热产品的SKU种类,如若线下渠道受阻,也可以前期通过DTC模式带动消费者端的品牌影响力,趁着预制菜的风口,未必不能寻求到自身新的增长曲线。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