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疫苗企业相继发布2022年财报。公开消息显示,2022年,康希诺生物营收10.35亿元,同比减少75.94%,亏损9亿元;康泰生物2022年业绩预告称,预计2022年亏损0.76亿元-1.5亿元,主要由于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比上年同期下降106.02%至111.87%,这也是康泰生物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业绩亏损。
去年这时,与新冠疫苗企业年报相关度最高的字眼还是“暴涨”“飙升”“星辰大海”,市值也一度“高不可攀”。
风向转得太快了!
短短一年,新冠疫苗业务像是坐过山车一样,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由此也引来不少的吐槽,但真是如此吗?
未必。
事实上,我国 创新研发型 疫苗 企业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这一阶段亏盈值得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
“红利”远去,但催生的创新力恒在
风过之处,必有痕迹。
2020年,人们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尽快研发出疫苗,成为各国应对新冠病毒最紧迫的任务。
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中国疫苗企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力、行动力,无形中给疫苗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不少科创底色。
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内一家创新疫苗企业——康希诺生物仅用55天时间就成功研发出第三代技术的新冠疫苗,并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启动临床试验。这让我们国家又一次在世界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刷脸”。此前,康希诺生物曾凭借埃博拉疫苗让我国疫苗成功亮相世界舞台,引起关注。而这一次,我们直接略过了“并跑”,实现了“领跑”。
通过这次的“创新大比拼”,我们国家成功研发出灭活、重组蛋白、腺病毒载体等新冠疫苗。这些疫苗成功的背后,是各企业将各自拥有的技术平台全面打通的结果。这相当于是一场行业革新的“练兵”,各家都拿出“看家本领”,铆足了劲儿地想要打赢这场仗。这一过程中,各企业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整个行业的创新实力与之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企业研发的新冠产品无论是否成功商业化,但只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都已经证实了其研发实力。将来,这些技术平台可以继续用来开发其他产品。这场“练兵”给疫苗行业带来的长尾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新冠红利虽然淡去,但在这场“练兵”中积累的创新能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也将为国产疫苗迎来第二曲线奠定基础。
对“创新型”企业,多一份耐心
这次各疫苗企业2022年财报发布,舆论形势一改去年的画风,更多是吐槽,甚至有些人还偏颇地认为中国疫苗企业就是不行。
事实上,每一个投身新冠疫苗研发的企业都值得尊重 。 疫苗企业,在服务公共卫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类创新企业的成长,我们应该多一份的耐心。
在生物医药行业,素有“双十定律”的说法。讲的就是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的投入,而现实情况甚至更为严峻。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Tufts CSDD)数据显示,一款新药从最初研究到上市,需要12-15年,平均成本多达26亿美元。这期间,很多企业可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例如,国产创新疫苗巨头康希诺生物在2021年,因其研发的新冠疫苗在海外商业化取得巨大成功,才实现创立13年以来的首次盈利。这个过程中,但凡有一点动摇,都不可能迎来亚洲唯一的埃博拉疫苗、全球首款吸入用新冠疫苗、中国首款四价流脑结合疫苗中的任何一款疫苗的成功。可以说,能真正潜心研发的企业非常不易,这样的企业精神值得全社会的肯定。
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上,疫苗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我国高端创新人才紧缺,创新投资缺乏 , “没人没钱”让整个行业发展举步维艰。不说人才聚集的欧美,仅研发投入,欧美巨头都要比我们多得多。数据显示,2022年罗氏在研发上花费176.75亿美元,占据总营收的25%;强生研发花费146.03亿美元,占收入的比例为15%;默沙东135.48亿美元,占收入的23%。可以看出,创新研发一直是国际巨头们布局的重点。反观国内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过亿元人民币的都少。
参考国际巨头发展路径,也能推导出,中国企业要崛起,不能再走以前仿制药的老路,重创新、重研发,才是企业未来获得“钞能力”、产业获得“硬实力”的不二法门。当然,这样企业中国不是没有,只是现阶段较少。
多管线发展,企业才有“超强生命力”
新冠业务可持续性有限,对于这一点,很多企业都明白。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前赴后继地入局呢?
其实,不难理解。一个社会在发生卫生事件的时候,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的守护。“在新冠疫苗项目立项前,我们一度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巨额支出,这让当时并未实现盈利的我们捉襟见肘。同时,新冠疫苗研发具有太多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从企业发展角度和股东利益角度来看,这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 创新疫苗企业,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在聊起为什么选择研发新冠疫苗时,康希诺生物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宇学峰曾这样回答。
正如宇学峰所说,新冠疫苗产品研发是一项风险投资,其带来的红利并未持续太久,能从中分得一杯羹的,也就只有莫德纳、辉瑞、科兴、中国生物、康希诺生物等少数的几家企业,即使诸如强生、阿斯利康等传统医药巨头,其新冠疫苗产品也没有太大的建树。
没有企业会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款产品之上。辉瑞、阿斯利康懂,国内企业也懂,国外企业鲜少出现大亏损,是因为他们早已完成了基础积累,多管线商业化让他们的“鸡蛋”不至于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多数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管线相对单一。新冠红利的退潮,短期内让他们的账面并不好看也是意料之中。要看长期的潜力,还需关注其他管线的布局。
作为国内年轻的创新疫苗企业,康希诺生物对标世界龙头疫苗企业,重视自主创新研发和生产,在产品上同步进行多管线布局。目前,其在研、未上市的产品包括:十三价肺炎、百白破、脑膜炎白喉、带状疱疹等数十款疫苗产品。其中,多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已经商业化的产品除肌注用新冠疫苗、吸入用新冠疫苗外,还有二价流脑结合疫苗、四价流脑结合疫苗。可以说,康希诺生物的产品管线并非新冠疫苗“一枝独秀”,而是人用疫苗“全面开花”。 特别是四价流脑结合疫苗,自去年7月份启动首针之后,实现了20余个省区的市场准入,完成了大部分的市场教育。随着新冠三年来,人们对疫苗接种认知的转变和四价流脑结合疫苗的不断放量,康希诺生物将迎来新的增长引擎。
在 新冠业务上,这三年里,前赴后继的入局者众多,但最终完成整个商业化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康希诺作为一家成立 仅 1 4 年的年轻疫苗企业,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新冠疫苗,并多次世界领先,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绝大多数的企业,这样具有超强生长力企业,后续的发展 潜力已经凸显。
以营收盖棺定论,有那么点道理,但不多。吐槽之余,更应看重企业的成长性,毕竟“厚积才好薄发”。 短期盈亏无须在意,何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