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深挖林业资源潜力,着力补齐产业链条,全力发展产业集群,创成“全国杨木产业示范区”“中国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区拥有占地94万亩、蓄积量505万立方米的活立木资源,林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1500余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3万多人。2022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231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
培育森林资源,夯实产业基础
(相关资料图)
埇桥区从原材料抓起,加快培育森林资源,年产杨木12万立方米,保障木材来源。强化政策扶持。编制《埇桥区2021年杨树种植发展意见》《埇桥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农田林网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年)》等,科学规划,引导扩大林木种植面积。2022年以来,全区栽植无絮杨4348亩,良种使用率达86%。实施“百村万树”绿化提升、河渠绿化(木材培育基地)等林业重点工程,在村庄周边、道路两旁、库塘堤边等隙地见空补绿、见缝插绿,集中栽植以杨树雄株为主的用材林42万株,为林产品加工业提供可持续原材料支持。
健全管护机制。埇桥区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成区、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全区设置三级林长631人,选聘生态护林员239名,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加大巡查力度,对乱砍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非法征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构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长效机制。
引入社会资本。埇桥区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造林绿化建设。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持续推广“五绿兴林劝耕贷”,通过通过开展座谈会和实地走访,了解林农、林企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并积极向省农担公司推荐造林大户和龙头企业,近年来,办理林权抵押36笔,贷款金额8650万元;涉林“劝耕贷”137笔,贷款金额18231万元,其中,2022年,发放涉林“劝耕贷”38笔,贷款金额6080万元。
推进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埇桥区以皖北最大家居板材生产园区—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为载体,着力开展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投资54.7亿元,基本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北二环路、星辰路等5条道路11.8公里建成通车,供水、污水处理、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加快推进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科创中心、24万平方米安置房等建设,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企业生产不出园区。加大园区招商力度。
埇桥区以绿色家居产业链鱼骨图、重点招商企业分布图为指引,围绕打造以板材家居产业为主体、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的高端专业产业示范园区,开展针对性招商。目前,园区集聚绿色家居产业企业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14家、行业领军企业4家。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扎实开展“四送一服”,深入园区企业,送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地见效。
2022年以来,埇桥区共开展3次系列活动、举办6场政策宣讲会、9次要素对接会、召开15次企业座谈会,走访企业90余家次;帮助企业招工500余人,兑现帮扶资金600余万元,为11家企业申请“园区贷”7300万元、3家企业申请“奖补贷”600万元;为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办理、立项备案、不动产登记等帮办代办服务30余次,从项目签约到项目开工,实现企业“零跑腿”。
补齐发展短板,助推产业提质
埇桥区在推进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助推现代林业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品牌建设。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工作,培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涌现“红树湾”“东平”“东大”等一批名优品牌188个,其中省著名商标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2家、省名牌产品3家。顺河木业、埇桥人造板材入选全国区域品牌百强,“埇桥人造板材”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为3.78亿元,“顺河木业”为32.99亿元。
延伸产业链条。全面加强与北京、上海、江苏、宁波等地合作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办公家具、定制家居等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区林产品涵盖细木工板、多层板、密度板、刨花板等上百个板材品种,以及木地板、木门、沙发等几十类家装家具,产品远销德国、加拿大、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出口额达2.5亿左右。
突出绿色环保。埇桥区以优化整合和技术改造两条路径,不断擦亮家居产业“绿色”品牌。2022年以来,通过胶合板企业大气污染物综合改造提升行动,落实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提高末端收集治理效率,22家胶合板企业甲醛年排放量从14.65吨减少至0.77吨,污染物减排比例接近95%。2022年,共有17家企业通过ISO9001管理体系认证,10家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12家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记者 吴昊 通讯员 涂强 李文广 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