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事件: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我们的解读如下:
政策全面发力,坚定经济信心。在国内本土疫情蔓延加上海外乌克兰危机等风险事件带来的冲击之下,会议对于当前经济运行的压力有着充分的估量,指出“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作为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面临新的挑战”。前期部分观点一度担心我国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是否还需要确保完成。而本次会议定调事实上打消了这一顾虑,在考量到风险因素的前提下,会议指出,要“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这意味着,我们全年的经济目标任务不会轻言放弃,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诉求仍强,而会议也表明政策基调正在全力转稳。
动态清零不松,力图减弱影响。会议提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是来自中央的明确要求,由此可见,疫情防控仍然被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会议进一步指出,“病毒变异和传播具有新特点”,而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延续统筹思路的基础上,会议通稿中增加了“高效”的这一要求。我们认为,一方面,“动态清零”的方针措施仍然不会动摇,从工作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上来看,应该还是疫情至上,至少要把其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和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国家卫健委也明确表示,动态清零和经济发展并不对立,所以后续应该会着力于减轻疫情防控措施对于经济的干扰,避免防控影响的过度扩大化。
落实已有政策,谋划增量工具。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在稳增长的政策手段上来看,一方面,会议指出,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从财政政策上来说,主要就是退税、减税和降费,从货币政策上来说,是各类新增专项再贷款的落地;另一方面,会议也提出,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这意味着,一方面,稳增长的方式可能进一步地趋于多样化,有更多的工具落地来协同并进,另一方面,在打好提前量和扩充冗余度的条件下,可以期待更大的政策力度。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工具方面,主要是加大减税力度、发放消费补贴和预算调整包括实施特别国债等几类可能选项,不过从概率上来看依次序下降,而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或以再贷款的形式为主,着力于打通融资需求的堵点。至于此前采取的降准降息方式,恐怕已经渐近尾声,虽然降息窗口并未完全关闭,但空间和持续性受制于汇率与物价的变化。
投资关键作用,约束有所放松。从三驾马车上来看,政策并未厚此薄彼,本次会议对于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各个方面的稳定都有工作部署。首先,对于投资的定位是“关键作用”,这一领域历来也是稳增长政策的排头兵,会议特别明确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对近期财经委会议的呼应。对投资方面更值得重视的表态,是要“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这或意味着这些方面行政约束手段上的放松。其次,对于消费的定位是“牵引带动作用”,正如我们在此前报告《居民加杠杆或卷土重来》中所述,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源头,没有消费需求的改善,企业加杠杆行为并不可持续。最后,外贸提到要“稳住基本盘”,特别是“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双循环下仍要坚持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刚性和改善性都是合理需求。本次会议上最值得关注的,或许就是对于房地产政策表述上的改变。在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之下,会议提到“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这意味着因城施策的举措更加灵活和弹性化,为部分地区地产放松预留出了政策空间。事实上近期多省市地产政策层面已有放松举措出台,甚至部分一二线城市也有加入,本次会议为这类措施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去年12月底政治局会议上提到要“支持合理购房需求”,而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合理购房需求的内涵,“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此外,本次会议还提到,要“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这也会缓解地产企业的资金约束。我们认为,在稳增长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地产改善可期,居民加杠杆或将卷土重来。
呵护市场信心,政策风险渐散。会议强调,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这对于资本市场信心的呵护不言而喻。一方面,会议明确指出,要“资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通过引入长期投资者和注册制的稳步推进,来进一步优化市场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对于之前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平台经济主体,会议也特别强调,在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后,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这或意味着平台经济市场主体的政策风险会逐步消散,后续经营预期将趋于稳定。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