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11省市区遭遇了罕见的极端沙尘暴天气。7月底以来,河南、陕西、河北、北京和东北等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加拿大跨部门林火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加拿大全国仍有1000多处山火在燃烧,其中6成山火处于失控状态。
(相关资料图)
受加拿大山火带来的空气污染影响,联合国总部于6月8日首次放弃升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处于“水深”“火热”,面对罕见极端的气候变化,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房地产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迫在眉睫。
为了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建筑降碳减污,加大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建筑支持力度,8月25日,在《中国投资》杂志社、中科人才技术交流发展中心、全联房地产商会金融工作委员会等支持下,由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分会协办、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建筑论坛”在北京市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功举行。来自国家部委、社会团体、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地产企业和媒体在内的100多位嘉宾参会。
在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副主任、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海飞主持下,以“绿色投资助力碳中和”为主题的“2023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建筑论坛”隆重开幕。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祝慧烨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北京华夏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兆彬,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苗乐如,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分会委员、三峡资本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刘弘毅,中城新型城镇化基金副总经理、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原副行长席荣贵,中央结算公司绿色金融研究部总经理、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史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等嘉宾出席论坛,并围绕如何守住建筑质量安全“底线”、绿色金融与绿色电力如何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发展,如何放松限制性措施促进消费增长、如何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基础设施公募REITs政策、国内外绿色资管产品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与全球绿色和转型债务市场最新进展发表主题演讲。
招商蛇口产品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孟伟和恒通集团绿建中心总经理李晓金分别作为绿色低碳地产央企和民企代表,分享了双碳战略行动和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实践。当代置业副总裁、第一资产高级副总裁李仿和华夏理财ESG事业部高级经理李潇等嘉宾参与了“REITs助力产业园区和消费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圆桌沙龙,助力存量资产发行REITs打通直接融资通道。论坛还重磅发布了由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标准排名和《中国投资》杂志联合出品的《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
房地产建筑业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北京华夏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兆彬在题为《质量安全是建筑高质量发展底线》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房地产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很大、问题很多,迫切需要走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此,刘兆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包括房地产建筑业在内的所有产业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信仰。好的质量才能确保提供安全可靠、价格合理、生态环保的产品,实现市场公平交易,建立消费者信任。二是房地产建筑业要抓住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质量两大关键。一方面要发展绿色建材,另一方面要提升绿色设计质量。三是房地产建筑业在质量控制方面要大力提升过程控制和社会共治能力。四是要加快房地产建筑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五是加快房地产建筑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在《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发展》的主题演讲中着重指出,包括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8%,建筑施工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2%,三者合计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2%。做好建筑领域的碳减排工作,就能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一半多的力量。
当前,城乡建设领域呈现贯彻节能降耗、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部署储能系统、构建基于微网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光储直柔系统、应用BIM等数字化技术等六大趋势,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明显。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绿色低碳企业怎样借助绿色金融实现企业发展;二是如何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进而形成转型倒逼机制,比如全国公共建筑面积约为140亿平方米,占全国房屋总面积的1/4,能耗占比高达1/2,公共建筑高能耗问题突出,将其节能减碳潜力逼出来,需要设计一系列机制;三是如何形成城乡建设领域的碳交易体系,设计好碳交易体系,有利于建筑领域推动实现国家双碳战略部署,体制机制创新对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分会委员、三峡资本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刘弘毅在题为《绿色金融与绿色电力》的主题演讲中介绍,截至2023年7月末,全国累计发电装机规模2740GW。其中,清洁能源装机规模1376GW,占比50%;太阳能新增装机规模97.2GW,同比增长158%。在建筑行业,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采光照明技术、节水技术等,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能源企业正在不断加快清洁能源投资布局,深化绿色产业合作,助力包括建筑在内的众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放松限制性措施促进消费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放松限制性措施促进消费增长》的视频演讲中表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当前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促进消费,要以坚持消费引领、实现市场主导、推动新消费成长、坚持绿色发展为原则。二是要积极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加快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四是全力做好下半年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消费潜力。同时,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大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兜底的保障力度。最后要注意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在《如何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演讲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强调,中国的房地产业风险更严峻、更复杂。从居民持有的实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来看,中国2016年数据为53.81%,美国2018年的数据仅为24.41%;从银行房地产开发贷(含个人按揭贷款和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情况看,自2011年到2019年峰值最高占比31%。而日本在房地产危机爆发前,其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不到19%。
同时,这些年房地产业在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下,房企合作链条变坏并由债务恶化房企向债务“健康”房企传导。恒大暴雷后,对金融市场层面冲击极大,其信用利差涨至接近380个基点(BP)。而美国爆发2008年金融危机时暴雷的房企信用利差最高不超过300个基点。比如,恒大导致嘉寓股份2021年净亏损值吃掉了嘉寓股份十多年来的累加利润。当前,房地产发展稳定基金亟待设立,以促进行业和企业稳定发展。房地产业是一个长周期行业,它会有冬天也一定会有春天。
REITs助力产业园区和消费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在讲解基础设施REITs政策和建议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指出,全国存量基础设施资产约400万亿元,收益较好的基础设施占1/4,约为100多万亿元。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提高存量资产运营效率,挖掘存量资产价值,能够为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基础设施公募REITs政策要点如下:
一是多层架构。公募REITs实行“基金+专项资产支持计划(ABS)全部份额+项目公司全部股权(及所有权或经营权)”多层架构,以规避证券投资基金“双十”禁令。
二是权益导向。权益投资依赖项目资产信用而非原始权益人主体信用。公募REITs原则上可分派收益率经营权类不低于5%,产权类不低于3.8%,每年分派比例不低于90%。
三是支持行业领域包括仓储物流、收费公路、轨道交通、供水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数据中心、产业园区、水利水电、保租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旅游、商场、购物中心和农贸市场等消费基础设施等。
四是项目资产。公募REITs以使用者付费或经营性收入为主,原则上运营3年以上,不依赖第三方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首发资产评估净值10亿元(保租房不低于8亿元),扩募项目不低于20亿元规模。
五是发行认购。REITs基金公开募集且封闭运作,原始权益人须战略认购20%以上份额,且20%部分自上市之日起持有5年以上。
六是对外借款。公募REITs可直接或间接对外借款,但不超过40%(基金总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140%,杠杆率只有0.28倍),限于项目运营、维修改造和收购新项目——如借款收购新项目,借款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0%(收购新项目主要依靠基金扩募)。
七是运营管理。委托原始权益人或第三方机构运营管理;八是基金扩募。与首发项目资产要求相同,限于收购同类项目资产。
“公募REITs是高度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原始权益人要关注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包括市场需求、价格机制、收益率、REITs两层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公募REITs虽然强调权益导向,但投资者本质上属于财务投资人。”吴亚平补充介绍。
中城新型城镇化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原副行长席荣贵在《购物中心市场与Pre-REITs投资》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中国购物中心数量从2015年的4300家上升到2021年的7243家,年复合增长量高达26.88%;购物中心面积从2015年的2亿平方米上升到2021年的4.8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达25.96%。
“受市场环境冲击,我国购物中心大多数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财务困境和经营困境。国内金融工具不丰富、不完善。银行商用物业抵押贷款、CMBS等公开市场融资工具存在严重问题,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一般不低于年化5.5%,进一步导致还款压力增加,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席荣贵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同日出台文件,将消费类基础设施(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纳入 REITs范畴,意义重大,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报表,提高经营管理效益,使得估值定价得到市场认可。
在“REITs助力产业园区和消费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圆桌沙龙中,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苗乐如、当代置业副总裁、第一资产高级副总裁李仿和华夏理财ESG事业部高级经理李潇建议理顺REITs发行审批环节流程,加快出台REITs所得税减免措施,增强企业发行REITs积极性。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丰富、市场成熟,未来绿色REITs也将取得长远发展,成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金融助力房地产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45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33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24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8亿元。
中央结算公司绿色金融研究部总经理、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史祎在《国内外绿色资管产品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主题演讲中详细剖析了绿色理财、绿色基金、绿色REITs、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资管产品市场表现,虽然我国尚未出台公募REITs产品的绿色认证标准,也没有相关产品以绿色贴标的方式发行,但是目前发行的项目中,近半数持有的是绿色基础资产,涵盖能源、污水处理、产业园区、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类型,属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支持的项目。从当前REITs重点支持的十大行业来看,多数都有适用的现行绿色项目标准。对绿色REITs进行探索,有助于促进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也有利于给绿色低碳建筑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史祎还提出以下五条绿色资管产品发展建议:一是规范绿色资管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判定标准,有序引导市场发展。二是完善公募融资主体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扩大披露主体范围。三是构建统一的绿色资管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实现绿色金融产品无缝衔接。四是建立投资与环境效益相关联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环境效益显著的项目。五是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在《中国与全球绿色和转型债务市场最新进展》主题演讲中介绍,2022年,中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了1550亿美元(人民币1万亿元)贴标绿色债券,同比增长35%;截至2022年末,贴标债券发行规模累计达到了4890亿美元(人民币3.3万亿元)。其中,投向建筑领域的募集资金减少了17%,为27亿美元(人民币181 亿元)。部分由于CBI收紧了绿色建筑项目的筛选标准,这导致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贴标绿债比例降低。
截至2022年末, 中国发行人在境内外市场通过SLB和转型债券共募集196亿美元(人民币1319 亿元)。为协助水泥行业的气候相关投资,维持市场可信度,CBI制定了水泥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并通过认证的方式协助水泥行业低碳转型。债务市场在水泥行业脱碳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平均而言,债券占21家全球最大水泥公司融资组合的52%。
与会专家表示,最大限度发挥绿色金融对低碳转型助推作用,需继续凝聚多方力量、汇聚多方资源,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发布
万绿信评绿色评估认证总监惠吉华在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标准排名和《中国投资》杂志联合出品的《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报告》。
在对以往8年绿色地产指数编制的基础上,2023年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和标准排名通过系统研究,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地产评价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等进行考察,除从新开工和竣工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和测算分析外,还引入了地产企业能源消耗以及建材消耗、施工建设、办公等所产生的碳排放情况、主要污染气体排放、水资源消耗、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等其他环境指标。然后通过绿色低碳地产指数评价模型,综合上述指标从多个维度测算得出“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
中海发展、绿城中国、首开股份、万科集团、招商蛇口、新城控股、龙湖集团、保利发展、中国金茂、恒通集团和华润置地11 家房企成为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的前十名。其中,中海发展、绿城中国和首开股份位居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的前三甲。
在论坛上,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祝慧烨为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指数TOP30代表企业授牌。
绿城中国、恒通集团、首开股份、金融街控股、当代置业、中建东孚、中海发展、新世界中国、万科集团、旭辉控股、中国金茂和保利发展荣登2023 中国绿色低碳地产(运行)TOP10。其中,绿城中国、恒通集团、首开股份、当代置业、中建东孚、中海发展、万科集团和中国金茂在2022年均有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
万科集团稳居“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住宅)TOP10”第一,中海发展和首开股份均上升1名,分别由去年的第3名、第4名上升至第2名、第3名。上榜的10家企业中,万科集团、中海发展、绿城中国、中建东孚、当代置业和中国金茂6家企业在2022年同时有住宅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招商蛇口有住宅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数据测算结果显示,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和新城控股在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商业)TOP10中位列前三。在2023 中国绿色低碳地产(商业)TOP10中,保利发展、华润置地、金融街控股、中国金茂、中海发展、招商蛇口、中粮大悦城7 家企业是国企,新城控股、旭辉集团2家为民企,远洋集团则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上榜的10家企业中,在2022年拥有商业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或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识的企业有保利发展、中国金茂、远洋集团、中海发展和招商蛇口。
凭借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优势,龙湖集团夺得2023中国装配式建筑企业TOP10桂冠。入选“2023中国装配式建筑企业TOP10”企业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总面积达5212万平方米。其中,招商蛇口、首开股份、中海发展、中建东孚、中国金茂均为国企,它们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合计3334万平方米,占上榜企业装配式建筑总面积的63.96%。从竣工面积来看,入选企业装配式建筑合计面积为1714万平方米,而5家国企贡献了逾八成,合计面积达1377万平方米。
今年入围的国企尽管只有5 家,但贡献了六成以上的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以及八成以上的竣工装配式面积,说明国企仍是中国装配式建筑的主力军。
中海发展、首开股份、龙湖集团、中国金茂、恒通集团、绿城中国、金隅集团、保利发展、华发股份、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和万科集团等房企入选2023中国全装修企业TOP10。从建筑面积上比较来看,入选企业新开工全装修成品房总面积达2866万平方米,中海发展和首开股份二者合计面积约1181万平方米,占比达41.21%。从竣工情况来看,上榜企业合计面积达1356万平方米,中海发展和首开股份二者合计面积约1026万平方米,占比高达75.65%。
值得关注的是,首开股份连续6年上榜,保利发展连续5年上榜,中海发展连续3 年上榜。
入选2023中国绿色低碳楼盘TOP10榜首的是绿城·北京沁园,首开•国风琅樾位居第二名,第三名是中海•海上和集。此外,天赋星辰、爱情城三期、智慧樾府、新城玺樾春秋、龙湖璧山三期、烟台万科·城市之光、南通樾润雅园入选2023 中国绿色低碳楼盘TOP10。
2022年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附属办公楼、检测中心、宿舍等项目位居2023中国绿色低碳公共建筑TOP10榜首。紧随其后的是2022 年获得三星级智慧建筑预评价的天津宝坻吾悦广场项目。北京新机场东航基地生活服务区一期项目荣登2023中国绿色低碳公共建筑TOP10探花。
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总部、广州地铁设计研发大楼、西安机场物流业务配套办公楼、国网浙江温州供电公司鹿城供电服务部七都供电所等4个三星级绿色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识项目,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德国大陆汽车电子产业园区、石景山首钢制氧主厂房改造项目2个三星级绿色运行标识项目,以及二星级绿色项目中国华电大厦西楼入选2023中国绿色低碳公共建筑TOP10。可以看出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领跑绿色低碳公共建筑。
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三期、漳州市谷文昌干部学院二期、无锡锡山第二实验小学、惠州仲恺中学初中部( 二期)、沈阳恒久安泰公司法库三面船中心小学综合楼节能改造项目、泾河新城第三小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未来城校区图书馆、天津理工大学新建电气电子教学科研楼、坪地街道六联小学节能改造工程(生态楼)、温州理工学院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入选“2023中国绿色低碳学校TOP10”。上榜名单中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三期项目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三星级项目;而坪地街道六联小学节能改造工程(生态楼)和温州理工学院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均为近零能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