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大型旅游出行平台发布《2022年国庆预测报告》,数据显示,近一周预订国庆出游的订单量,环比上周增长64%;从中秋节开始,国庆旅游进入稳定增长阶段,日均订单增长速度超过30%。其中,预订国庆长途游产品占比近60%,周边本地产品占比40%。
国庆的订单增加,和中秋的低落有一定关系。中秋期间全国旅游人次及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国内旅游收入286.8亿元仅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60.60%。
然而,国庆就不同了,升温在望。比如长途产品占比大,显示了出省游依然是长假期的热门选择。从目的地看,国庆期间热门航班目的地前十名有:上海、北京、广州、昆明、杭州、南京、西安、重庆、长沙和青岛。这些年来的旅游热门城市基本如此,只是排序互有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大目的地都是传统大城市而不是新兴网红城市,除了青岛,其余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显示出“龙头城市”在支撑经济上的综合实力和韧性。它意味着这些大城市虽然在自然风景上可能比不上大西北,也不是厦门、丽江、三亚之类的小资天堂。但是,在都市化、时尚化、多元化、交通便利、配套成熟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几乎都能无门槛地承接外来消费与旅游,不会因为黄金旅游旺季出现过度的物价飞涨、人满为患、口碑变差的状况。相反,三线、四线之外的网红旅游城市往往是航班少、机票贵、住宿贵、打车难、餐饮贵,而大城市这方面几乎就没有大问题。相比于完全靠旅游支撑当地经济的城市,综合性大城市的宽容度和承载力明显要好得多。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出游在加剧式微,而个人化、家庭化出游在增加,以购物为目的旅游在提升。这意味着靠团体单位支撑的传统业态会受到困扰。比如有数据统计,上半年A股旅游酒店公司合计净利仅近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超过60%。有7家公司亏损超过亿元,包括首旅酒店、中青旅、黄山旅游、桂林旅游等。整体板块仅有4家公司盈利,其中中国中免单家公司盈利就达到39亿元。可见,除了拥有特许地位且能在线经营,才能在市占率上拥有竞争力,单纯依靠线下、现场、数人头消费的一般都很难渡过难关。
一方面是居民的出游意欲强烈,总是需要突破口来进行爆发;另一方面,各地的政策措施也增加了出游的不确定性。两者比较之下,选择大城市对于个人和家庭游来说,似乎是一种可进可退、不会被困受阻的方式。如果理解了这个节奏,那么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100公里之类的旅游景点,就更应该有所发力。比如强化推出适合外省外地人的出游路线,满足旅游者住在大城市,又能走入山山水水的愿望。在吸引当地居民游的同时,还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比如外地身份证有优惠之类,扩大原先并不大的市场份额。(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