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今年6月~7月期间,累计有19家券商所持科创板跟投股份解除24个月的限售股锁定期,涉及市值6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券商跟投科创板收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相关资料图)
19家券商中,既包括中信、中金、海通、华泰、国泰君安等头部券商,也包括东方、长江、方正等二线券商。整体而言,如果按照目前的收盘价测算,有盈有亏。比如像中金、海通、华泰位居浮盈前三位置,浮盈金额分别为7亿元、6亿元和4亿元。而像中信、长江、方正、华安等券商,其跟投目前都出现浮亏。像中信证券跟投震有科技、慧辰股份、寒武纪等三家上市公司,盈亏相抵后仍然浮亏1900万元左右,是目前浮亏最多的券商。
设立科创板并开启注册制试点,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科创板实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且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其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等由市场决定,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包容的上市条件+市场化发行背景下,对于发行人的质量,以及市场的定价能力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现实案例中,此前保荐机构只荐不保的现象并不少见。特别是,由于保荐费用与发行人融资金额挂钩,保荐机构往往通过抬高发行价格的方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因为如此,只荐不保现象也频频遭遇市场的质疑与诟病。
科创板由于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不仅受到的重视程度高,市场关注度同样较高。为了科创板能够实现“高标准、稳起步、严监管、控风险”的基本目标,2019年4月,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要求科创板企业的保荐机构使用自有资金认购发行人IPO股票数量的2%至5%,锁定期为24个月。
科创板跟投制度的出台,既是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必要之举,无形中也将保荐人的利益与发行人、中签投资者、二级市场投资者等多方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且,强制跟投制度的建立,也能规避保荐机构只荐不保的短板。
此次19家券商跟投股份有浮盈有浮亏,主要与相关上市公司目前股价高于或低于发行价格有关。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则与其所属行业周期、市场环境、经营能力等密切相关,也与所蕴含的概念、题材,以及市场资金偏好等相关。而从本质上讲,券商跟投出现盈亏,既与券商筛选项目的能力有关,也与其定价能力有关。个人以为,这两大能力才是决定性的。
由于券商跟投股份有24个月的锁定期,上市后其股价的表现,无疑会受到上市公司质地本身的影响。一家企业业绩佳,成长性十足,这样的企业上市后容易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跟投股份才存在获利的可能。如果企业业绩较差,且毫无成长性可言,跟投亏损将是大概率事件。比如科创板*ST第一股*ST恒誉由方正证券保荐与跟投,方正证券跟投就出现了浮亏。
券商跟投盈亏与否,当然也与其定价能力有关。对于保荐机构而言,定价处于两难境地。定价高,能够获得更多的保荐费用,但放大了跟投风险。定价低,跟投风险虽然降低了,但保荐收入也减少了。最重要的还在于,保荐企业上市后,其股价还受到市场多种因素的影响。此时,需要保荐机构对于发行人质地、成长性,以及上市后的股价表现等,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如果定价能力不足的话,或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因此,券商投行通过保荐更多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实现跑马圈地,但个中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项目筛选能力不足,新股定价能力不足且没有前瞻性的话,或将落得“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结局,而这无疑是券商所不愿看到的。基于此,券商保荐机构提升项目筛选能力与新股定价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