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港交所官网,12月9日,海底捞海外业务分拆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特海国际”)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将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港股主板上市。特海国际主要在国际市场提供海底捞火锅就餐服务,为自营餐厅品牌。特海国际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国际中式餐饮市场非常分散,国际市场上有超60万家餐厅,按2021年的收入计,公司是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如特海国际上市成功,也意味着继海底捞、颐海国际后,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火锅板块将再添一家上市公司。2016年7月,海底捞旗下调味料生产商颐海国际从海底捞拆分,并成功赴港上市。两年后的2018年9月,海底捞也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时间财经表示,多板块分拆上市,可在实现各板块业务独立规范发展的同时,也能推动母公司流动性和股价、市值的成长,“但由于几个上市公司源于一派,实际上很容易形成风险共振,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问题”。
三年半亏损约20亿元
与海底捞一样,特海国际也处于亏损状态。而拆分特海国际,似乎能帮助海底捞减少财务报表上的亏损额。资料显示,2012年,特海国际在新加坡开设首家餐厅,截至2022年6月30日,特海国际在11个国家共有103家餐厅,收入包括这些海外海底捞餐厅的运营、外卖和销售火锅调味品及食材收入。业绩上来看,特海国际2019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和2.46亿美元,对应期内亏损额分别为3302万美元、5376万美元、1.5亿美元和5572万美元,亏损率分别为14.2%、24.3%、48.3%和22.7%。这也意味着,在过去三年半内,特海国际亏损总额达2.93亿美元(合约20亿元)。而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分别亏损41.63亿元和2.66亿元。粗略估算,仅2021年,特海国际的亏损额1.5亿美元几乎占到海底捞的全年亏损额的四分之一。“海底捞选择在此时将海外业务分拆上市,应该是从整个集团的发展考量,去剥离掉一些较大板块的不确定因素。”广东省食安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对时间财经表示。此外,朱丹蓬也表示,海底捞此时将特海国际分拆上市有较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面临其它品牌的直接竞争,以及海外消费者对火锅的整体接受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目前,九毛九、呷哺呷哺等品牌也正频繁布局海外市场。关于分拆上市的理由,特海国际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分拆符合海底捞、公司及各自股东的整体利益,且分拆将使海底捞连同其它附属公司及特海国际本身各自处于有利位置,以更好地发展各自业务。关于亏损,特海国际也表示,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以及餐厅的迅速扩张。特海国际的餐厅数量自2019年开始迅速增长,并在疫情后的2020年增长最多。数据显示,2019年初,特海国际共在5个国家布局24家餐厅,当年年末增至38家餐厅,2020年全年增长最多为36家餐厅,2021年再增长20家至94家餐厅。截至今年12月初,特海国际在11个国家拥有及经营110家餐厅。从每家餐厅的收益来看,2019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特海国际每家餐厅平均每日收入分别为2.08万美元、1.16万美元、1万美元及1.42万美元,顾客人均消费额则分别为28.7美元、29.4 美元、30.3美元以及25.8美元。
图源:特海国际招股书
不融资、不发新股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特海国际分拆上市采用的是不发新股、不涉及融资的介绍上市方式。据悉,所谓的介绍上市,因为没有IPO询价定价的过程,所以上市时间受影响较小,上市速度相对较快。
“海底捞将特海国际分拆后采取介绍上市方式,是出于确保在目前港股低迷的情况下顺利上市,而又不会被过分低估的考虑。”柏文喜表示。海底捞分拆特海国际的股份在本月有望获得实质性进展。据招股书,海底捞将在2022年12月15日举办董事会讨论,以实物分派方式有条件派发公司所持有的特海国际股份,这部分股份占特海国际已发行股本的90%。如果董事会会议批准分派,海底捞将在随后的12月20日开始对有权收取分派资格的股东进行登记。实物分派也意味着将特海国际股份直接分给海底捞现有股东,而非由海底捞直接控股。如果分派能顺利完成,特海国际也将不再是海底捞的附属公司。不过,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和舒萍夫妇将仍然是特海国际的控股股东。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日,张勇(通过ZY NP LTD)及舒萍(通过SP NPLTD)个人及共同通过NP United Holding Ltd合共持有海底捞已发行股本总额约60.35%的权益。此外,特海国际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的控股股东对包括与管理有关的事宜、有关收购、合并、扩张计划、整合及出售全部或绝大部分资产的政策及决定、选举董事及其他重大公司行动等拥有重大影响力。(北京时间财经 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