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晚,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海生科”,证券代码:(688366、06826)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公告:2022年营业收入21.32亿元,同比增长20.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亿元,同比减少48.7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减少51.65%。
昊海生科对此解释称,营收增长主要是并表所致。
(相关资料图)
2022年1月,厦门南鹏光学有限公司纳入昊海生科合并范围,2022年内角膜塑形镜及其配套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另外,欧华美科(天津)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纳入昊海生科合并范围,2022年内合并了欧华美科全年的收入,而2021年度仅合并欧华美科4个月的收入。上述因素叠加影响,昊海生科2022年的总体营业收入较上年度增长20.65%。
对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下降,昊海生科认为主要是多项因素叠加所致:
1、由于3月至5月上海地区新冠疫情因素,本公司及位于上海地区的3家主要生产型子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受到重大影响,由此带来的停工损失约3735万元。
2、由于本集团下属美国子公司Aaren Scientific Inc. (以下简称“Aaren”)与原国内独家经销商珠海市祥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祥乐”)的经销协议终止,Aaren 生产的爱锐品牌人工晶状体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渠道面临重新整合,在整合完毕前,工厂启动阶段性停产缩减开支计划,2022年内产生经营性亏损1912万元,同时,公司管理层认为Aaren业务出现减值迹象,并进行了减值测试。根据减值测试结果,对Aaren业务的商誉、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等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4607万元。
3、因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本公司及子公司欧华美科总计确认股份支付费用约3023万元,而2021年同期不存在该项费用。
4、2021年度本集团合计收到“深梧1号”投资产品分红约5622万元,而2022年内未有收到并确认类似分红收益。
Aaren是昊海生科在2016年11月通过新设子公司Aaren Lab收购的公司,收购价为1300万元。而Aaren在国内唯一的代理商是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昊生物”,证券代码:300238)2016年收购的子公司珠海市祥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独家经销协议原到期日为2023年12月31。据冠昊生物公告称,昊海生科单方面原因提出提前终止该协议,具体什么原因并未公布,但对其影响较大。
冠昊生物2023年1月17日晚发布的《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收购的珠海祥乐与Aaren 签订的国内独家经销商的经销协议提前终止。受此影响,珠海祥乐2022年收入较上年同期降幅超过7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公司对因并购珠海祥乐股权形成的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对珠海祥乐的商誉全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为21432.95万元。对珠海祥乐的库存商品进行了跌价测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约7000万元。
据了解,冠昊生物收购珠海祥乐的6年时间中,眼科板块一度举足轻重。2017年人工晶体营收2.44亿元,营收占比高达54%,毛利率也超过70%。随着国内人工晶体进入全面集采,冠昊生物人工晶体业务从营收到毛利率在持续下滑。其营收占比在2021年已降至约21%,仍贡献了约38%的净利润。2021年,冠昊生物眼科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净利润2782.87万元。
在2021年年报中,冠昊生物表示,“在各省区级联合集采招标中,祥乐爱锐系列人工晶体产品定位清晰,价格合理,在几乎所有联合集采招标中多个产品中标,大幅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代理协议终止不仅影响了冠昊生物的业绩,还直接使冠昊生物主营业务由五大板块减至四大板块。
冠昊生物原本有五大板块业务,分别为生物材料板块、眼科板块、细胞板块、药业板块和科技孵化板块。但在2022年的中报中,眼科板块业务已消失。
本来合同没有到期,也没有找到新的代理商,而且原代理商珠海祥乐也销售的好好的,甚者还可以盈利,但不知为何昊海生科竟然主动提前终止合同,造成Aaren生产缩减,导致直接亏损1912万元。
在昊海生科发展的过程中,并购无疑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但同样并购也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包袱。
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末,昊海生科的商誉为4.1亿元,而2023年2月8日晚收购深圳市新产业眼科新技术有限公司20%的股权,或将再为昊海生科增加1.3亿多元的商誉,这无形中又为昊海生科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在过去几年中,昊海生科并购的珠海艾格、Contamac集团、China Oceanj集团、杭州爱晶伦实际业绩均未实现业绩预测,留给昊海生科的却是高估的商誉减值风险。
昊海生科目前的经营,似乎进入了一个并购之后,并购项目为其公司短期业绩带来大幅增长,对赌期满(快满)净利润大幅下滑增加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怪圈。昊海生科在原有业务没有实现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为了市值管理,只能不断寻找新的标的继续并购,从一个“陷阱”跳进另一个“陷阱”。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短期似乎还没有完美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