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暴瘦如柴”

发布时间:   来源:斑马消费

斑马消费 陈晓京

赵一弘靠碧生源减肥茶走上人生巅峰,却没能让它销售长虹。

广告驱动销售的策略,难以长期奏效,碧生源的茶产品业务急剧萎缩。寄予厚望的减肥药业务,表现亦不太乐观。


【资料图】

所以,公司2022年再次出现亏损,并不意外。

当核心产品常润茶、常箐茶进入衰退期后,公司曾尝试多元化业务,效果均不太理想。除了频频卖资产保命,没有太多选择。

卖了20多年减肥茶,碧生源却“瘦”了自己。

再陷巨亏

减肥茶第一股碧生源(00926.HK)再次“暴瘦”。

上周五晚间,公司披露2022年度业绩,录得营业收入约9.43亿元,同比下降14.3%,归母净利润亏损0.99亿元,较上年收窄32.19%。

早在2020年,公司业绩松动的迹象就有所显露,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45亿元,较上年大降71.99%。2021年,巨亏1.46亿元。

如果拉长时间可以看到,自2010年登陆联交所之后,公司业绩就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

上市当年,公司实现净利润0.60亿元,2011年至2013年,分别亏损0.41亿元、3.42亿元和0.90亿元。2014年成功扭亏,2016年、2018年又分别陷入亏损。上市13年以来,总之亏多赚少,行业龙头徒有虚名。

2002年,公司创始人赵一弘模仿立顿茶,推出改善肠道的常润茶、主打瘦身的减肥茶,不久便成为中国功能保健茶领域的佼佼者。由于草本原料属性,方便且简单的一次性茶包设计,市场销售一时盛况空前。

高峰时期的2010年,常润茶、常箐茶(2016年前称减肥茶)收入5.66亿元、3.04亿元,占公司收入的64.8%、34.8%。

在这之后,“两袋茶”收入就呈逐年下滑态势。2022年,常润茶、常箐茶收入分别萎缩至1.38亿元、1.36亿元,所占公司收入比重分别为14.6%、14.42%。

除茶产品业务外,公司近年重点培育的减肥药业务表现不佳,2022年仅录得收入2.68亿元,较上年大降近3成,拖累了整体营收。

拳头产品收入持续下滑的同时,公司盈利水平也出现大幅下降。毛利率在2010年高达89.6%,去年仅为60%。

躺在舒适区

赵一弘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他对女性瘦身需求的敏锐嗅觉,另一方面,则来是保健品草莽时期的信息不对称,收割了行业红利。

碧生源的茶产品利润究竟有多诱人?从公开报道中可窥一二。据国际金融报,碧生源减肥茶每袋成本仅4分钱,销售终端25袋售价45元;常润茶售价53元,平均每袋2元。

不过,这种躺赚的日子并不长。2016年,国家食药监部门发文,明确保健品名称中不得带有功效性文字,碧生源减肥茶产品只得停产,半年后改名为常箐茶,才得以重回市场。

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禁止医保定点销售非医疗产品。碧生源的好日子,算是走到了尽头。

靠广告促进销售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以2020年为例,公司市场营销及促销、广告开支合计4.67亿元,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45亿元。

碧生源茶产品没能及时筑高护城河,以至于市场里的竞品越来越多,眼睁睁看着曲美、绿瘦等品牌不断蚕食市场。

焦头烂额之际,甚至将总部大楼碧生源大厦都卖了。初步统计,2018年至2021年,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获得现金累计超10亿元。

四面出击

不断变卖资产,碧生源越来越“瘦”,“两袋茶”传统业务日薄西山,早已板上钉钉。

在减肥茶被迫停产、更名之后,公司就盯上了减肥药品业务。2017年,公司南下收购中山万汉、中山万远各自51%股权,耗资共计1.38亿元。

中山万汉生产的奥利司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用于治疗肥胖症的OTC药品。收购当年,碧生源减肥药产品录得收入0.63亿元,占公司收入的11.5%。

2020年,减肥药产品攀上巅峰,达到6.07亿元,占公司收入46.95%,成了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不过,奥利司他产品的弊端在于,仅适用对肥胖人群、体重超重者的治疗,相较常润茶、常箐茶所能触达的人群较窄,自然难企及“两袋茶”广泛的市场。

在药品业务上尝到甜头之后,碧生源于2021年收购河南雪樱花制药,通过其主力药品磷酸苯丙哌林胶囊、心脑清软胶囊以及维生素E胶囊等,将药品业务进一步延伸。

不仅如此,公司还推出代餐饼干、滴眼液、益生菌、酵素等产品,初步勾勒出以肠道保健、普通食品、医疗器械和OTC药品的四大产品矩阵式布局。甚至,还通过基金投资了朝聚眼科(02219.HK)。

尽管业务四面出击,但此时的碧生源身上,再也没有了一个亮眼的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