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电股份近年来业绩增速放缓,存货规模提升,客户集中度较高且存在依赖,大客户更是身为公司有限售条件的股东。
近日,矽电半导体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矽电股份)更新了关于深交所上市委审核意见落实函的回复。此前,公司于深交所创业板上会成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矽电股份本次拟发行不超过1043.18万股,不低于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25.00%。预计募集资金5.56亿元,其中2.61亿元用于探针台研发及产业基地建设项目、0.80亿元用于分选机技术研发项目、0.55亿元用于营销服务网络升级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1.60亿元。
翻阅招股书发现,矽电股份近年来业绩增速放缓,存货规模提升,客户集中度较高且存在依赖,多名大客户更是身为公司有限售条件的股份的股东。针对上述情况,发现网向矽电股份公开邮箱发送采访函请求释疑,截至发稿前,矽电股份并未给出合理解释。
“大客户”林志强、顾乡均持有“有限售条件的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矽电股份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半导体探针测试技术领域,系境内领先的探针测试技术系列设备制造企业。
矽电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何沁修、王胜利、杨波、辜国文、胡泓。本次IPO前,该五名股东分别直接持股为12.22%,通过担任公司员工持股平台深圳爱矽控制公司6.9%的表决权,合计控制公司67.99%的表决权。
本次发行后,该五名股东分别直接持股为9.16%,深圳爱矽持股为5.17%,合计控制公司50.99%的表决权,仍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五位股东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及其补充协议,五人的有效协调及共同决策是公司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共同控制的格局发生变化或实际控制人之间出现分歧导致《一致行动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无法顺利执行,则可能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矽电股份公布的有限售条件的股份股东名单中,包含有三安光电董事长林志强和兆驰股份董事长之女顾乡。2020年9月,两位股东以增资形式入股矽电股份,分别持有2.4%和1.74%股权;本次发行后,两位分别持股为1.80%和1.31%。
需要注意的是,三安光电和兆驰股份均位列于矽电股份的前五大客户,矽电股份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2020年-2022年,矽电股份对前五大客户实现营收分别为1.16亿元、2.38亿元和3.40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1.79%、59.74%和77.00%。其中,三安光电对公司的销售收入贡献分别5702.34万元、9979.62万元和2.29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30.33%、25.00%和51.85%。
“受下游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公司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与三安光电、兆驰股份合作时间均超过了五年,保持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可持续性。”矽电股份在招股书中坦言道,“若三安光电、兆驰股份因技术更新、产业政策变化或者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其自身经营状况或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幅降低向公司采购产品的价格或数量,则将对公司业务持续性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并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业绩增速放缓 存货规模提升
发现网注意到,矽电股份近年来业绩增速逐渐放缓。
2020年-2022年,矽电股份实现营收分别为1.88亿元、3.99亿元和4.4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1.49%、112.29%和10.73%;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0.97亿元和1.1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36.56%、189.11%和18.96%。
业内人士表示,矽电股份下游半导体制造行业快速发展,设备投资需求旺盛、资本性支出较大,公司的经营业绩保持较快增长。如果未来发生行业周期性下行、市场竞争加剧、国家产业政策变化或公司不能有效拓展市场等不利情形,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存在经营业绩增长放缓或业绩下滑的风险。
同期,矽电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320.28万元、-492.55万元和2.25亿元,波动较大。
随着矽电股份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营运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如果客户不能按时结算或及时付款,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及使用效率,可能导致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矽电股份半导体专用设备产品的定制化程度较高,验收周期较长,可能导致调试成本较高、收款时间延后、存货规模提升等风险,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2020年-2022年各期末,矽电股份存货规模分别为2.31亿元、4.85亿元和4.76亿元;其中,发出商品账面价值分别为1.10亿元、3.74亿元和3.38亿元,占存货账面价值的比例分别为47.52%、77.00%和71.06%。
显然,矽电股份发出商品账面价值较高且在报告期内随公司业务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由于客户需求变化较快,公司需保留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备货以备临时需求,如公司的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在库存期间过时或过剩,则将导致存货发生跌价。
(记者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陈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