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央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决胜之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行动也随之步入收官的关键阶段。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科学严谨开展普查工作,离不开种业科技智库的助力与支撑。
近日,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办。近年来,委员会为推动畜禽种业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是什么?记者采访了多位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
严把“审定”关,为国产白羽肉鸡开启产业化之路
(资料图片)
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时建忠表示,近年来,委员会聚焦种业大事要事,与国家同频共振,为扎实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力推动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事业高质量发展。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工作是畜牧法赋予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五年来,委员会审定了湘沙猪、华西牛、阿什旦牦牛、云上黑山羊、中新白羽肉鸭、京粉6号蛋鸡等80个新品种配套系,其中鸡23个,羊13个,猪8个,鸭7个,兔3个,牛、鸽和番鸭各2个,鹅、稚鸡、水貂和梅花鹿各1个,蚕16个。
2021年底,“广明2号”“圣泽901”和“沃德188”三个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打破了西方国家在白羽肉鸡种源上的垄断。
作为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品种审定是第一关。而白羽肉鸡品种的审定,对我国来说是第一次,毫无经验可循。对此,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宁坦言:“作为从0到1的重大突破,我们的品种跟国际上差距有多少?审定之后市场能否接受?社会反响好不好?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为了摸清新品种与市场主推品种的差异,杨宁提出,在审批过程中,创新性的增加盲测环节,即对申请品种和国际主打品种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统一开展性能比对盲测,用实际数据说话。
最终结果显示,国产品种与国际主打品种不相上下,个别指标优于国外品种,甚至在腿肌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实践证明,盲测科学公正严肃、数据准确可靠,这三个品种审定通过后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历时一年多,通过创新性的审定办法,摸清了品种的优势和不足,也为下一步品种改良指明了方向。
除了品种审定,在种源引进方面,委员会也为保障国家畜禽种源安全守好了国门。五年来,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查来自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的进口种畜禽及遗传材料2057批次共计1926.5万头(只、剂、枚),包括长白猪、荷斯坦牛等50多个品种,极大丰富了我国的畜禽遗传资源,保障了种源有效供给。
送方案、送技术,为解决资源普查难题支招解惑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科学规范、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资源普查鉴定环境艰苦,工作异常艰辛。“新发现的蜂资源一般都位于过去不易到达的地方,特别是一些高海拔、偏远山区。与其他畜种一般为家养不同,蜜蜂存在野生的种群,需要专门到野外进行调查,这些都为资源的发现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蜂专业组组长、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彭文君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唯一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蜜蜂资源——西域黑蜂,就是专家们多次深入新疆新源县山区,经过多年反复探索,最终寻找到的野生蜂群。
在青藏高原区域重点调查工作中,委员会分畜种、分区域开展重点帮扶,指导西藏、青海等6省区畜牧种业管理部门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工作,推动青藏高原藏羊、牦牛、藏鸡等资源科学拆分。
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I专业委员会副组长张浩,曾函审过20余份申请材料,现场核验过5个新资源,会议评审过10余个新遗传资源。这两年,经验丰富的他为西藏普查工作纾解了不少难题。
由于过去两次全国畜禽资源调查未覆盖青藏高原地区,当地把鸡资源统一称为藏鸡的情况很普遍,因此近年申报鉴定的新资源数量骤增。但很多资源分布在偏远的村镇,测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得知这个情况,张浩为当地制定了初步鉴定方案,指导普查员对群体进行采样,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初步分析后,缩小了新资源群体范围。节约了当地大量工作成本,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一举两得。
近年来,像这样为地方送方案、送技术,为解决普查难题支招解惑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羊资源性能测定中,羊毛弹性是绒毛型羊的主要测定指标之一。但在过去,我国没有客观评价羊毛弹性的快速检测技术,因此也缺少相关资源的挖掘和针对性的选种育种。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普查中,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专业委员会组长、新疆畜科院院长郑文新团队参与研发的羊智慧精准高效选种育种、种质资源挖掘与毛绒质量控制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温湿度环境影响,免除了样品前处理环节,节约大量时间、设备、能耗,检测效率提高了上千倍。
自普查行动开展以来,从编制技术规范,开展培训、技术指导,到跋山涉水深入养殖场户查清品种、数清数量、性能测定,委员会全体成员全程参与、亲力亲为。目前,第一阶段面上普查全部结束,全面覆盖了我国62万个行政村,首次摸清了青藏高原区域家底,第二阶段的生产性能测定任务也已完成九成。
科学开展新资源鉴定,“一品一策”保护濒危资源
近年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在资源精准鉴定和抢救性保护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发掘鉴定了欧拉羊、阿旺绵羊、帕米尔牦牛、阿克鸡、于田麻鸭和西域黑蜂等畜禽(蜂)新资源28个,填补了青藏高原区域空白。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委、县政府给农业农村部写来的感谢信说,“鉴定帕米尔牦牛资源是当地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在当地,第四届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阎萍研究员被青藏高原牧民尊称为“牦牛妈妈”。
作为此次普查工作的另一大重要任务,委员们在濒危资源的抢救性保护方面,协助地方种业管理部门编制“一品一策”保护方案,始终不遗余力地贡献着智慧与汗水。
去年12月,雪域高原珍贵资源——西藏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体细胞成功移入国家家畜基因库进行战略保存,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体细胞保种取得重要进展。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根据2021年面上普查和2022年系统核查,阿沛甲咂牛仅存39头,樟木牛仅存19头。由于现存资源个体数量过少,常规自然条件下的保种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两年来,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王雅春教授团队一直在为保护濒危牛种探索新路径。“通过采集濒危个体的体细胞克隆形成胚胎,在牛遗传资源保护上是首次尝试。”
“从体细胞的冻存,到胚胎移植、妊娠生产,再到克隆个体出生后,如何开展后续保护措施,这一整套技术流程和方法路径都需要摸索。”这几天,王雅春时刻关注着胚胎的妊娠状况,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为深入推进落实遗传改良计划,委员会认真总结十年来遗传改良进展情况,推动编制发布了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涉及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蛋鸡、肉鸡、水禽等主要畜种。
一直从事地方猪资源挖掘利用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朱砺,是今年新入选的委员,“留住地方资源,要以用促保。”目前正在审定过程中的天府黑猪,正是他参与选育的新品种。
考虑到成都本地饮食消费习惯,天府黑猪选用了地方品种成华猪作为母本。成华猪由于皮厚、肌间脂肪含量高的特点,一直是制作回锅肉最佳食材。
但近年来,美味的成华猪却渐渐淡出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