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长春高新(000661.SZ)发布2021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30%;实现净利润38.97亿元,同比增长17.8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简称“归母净利润”)37.57亿元,同比增长23.33%。
业绩整体增长背后,长春高新2021年的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均大幅放缓,2020年对应数值分别为40.8%、71.64%。
另从二级市场来看,自今年1月19日以来,长春高新股价在连续数天大跌后维持在较低位,市值已蒸发超300亿元。长春高新在其2021年年报中表示,股票市值之所以遭受了重大损失,是因为受到广东联盟集采以及宏观政策的趋势影响。
核心子公司集采
今年1月19日,彼时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了《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将对276个药品进行集采,并首次把生长激素纳入集采范围,包括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又名“粉针剂”)和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又名“水针剂”)等两大类。
其中,诺和诺德(NVO.O)、安科生物(300009.SZ)、长春高新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金赛药业”)三家上市公司申报了水针剂,而粉针剂申报企业包括安科生物、金赛药业、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未名生物公司”)、上海联合赛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简称“联合生物”)、韩国LG Life Sciences,Lt五家公司。
受该消息影响,1月19日至21日长春高新股价连续三次跌停。记者注意到,二级市场之所以反映强烈,与长春高新盈利结构不无关系。
历年年报显示,长春高新收入主要来源于金赛药业,2020-2021年金赛药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占长春高新总营业收入的68%、76%。
且据2022年3月17日长春高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目前金赛药业收入中粉针剂占比10%左右,水针剂占比70%以上,长效水针剂占比18%以上,可见水针剂对金赛药业的业绩贡献最大。
时至2月23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通知,在重组人生长激素品种中,长春高新、安科生物、未名生物公司、联合生物等四家公司申报了粉针剂,而水针剂一栏仅出现诺和诺德的身影,此前在名单中的安科生物和长春高新均放弃申报。
长春高新为何参加粉针剂集采,而弃标水针剂?就该疑问,《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致函长春高新,但公司方面未对该问题正面回复。
集采的另一面是降费,长春高新弃标水针剂背后,或与集采对公司业绩影响有关。据东莞证券研究研报,粉针剂集采对长春高新的影响较小,但如果水针剂被纳入集采,并按最高限价中标联盟采购,预计首年金赛药业的销售收入将减少71%左右。
3月10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官网公示拟中选/备选结果,无企业中标水针剂,金赛药业和联合生物拟中标粉针剂,安科生物和未名生物公司则为拟备选企业。
在2021年年报中,长春高新坦言,报告期内由于广东联盟集采政策公示、报名、报价持续时间较长,叠加宏观政策的趋势影响,致使公司股票市值遭受了重大损失。相较于1月18日的股价,长春高新目前股价已下跌近七成,公司市值蒸发超过300亿元。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长春高新的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早在1998年便研制出国产第一支粉针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长激素赛道不断涌现新的入局者。
记者从药智网获悉,截至目前安科生物、未名生物公司、联合生物等多家公司研制的国产粉针剂均获批上市。
为寻求差异化竞争,长春高新还将目光投向水针剂以及长效水针剂领域。
不同于粉针剂需先溶解再注射,水针剂可以直接注射,目前仅长春高新、安科生物、诺和诺德三家公司研制的水针剂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在稳定性、患者依从性等方面优于水针剂的长效水针剂则更为稀缺,现目前国内只有金赛药业研制的长效水针剂获批上市。
尽管生长激素产品种类领先于同类企业,但从历年财报来看,长春高新近些年的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均有所放缓。
2019-2021年,长春高新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60.59%、40.8%、17.8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76.36%、71.64%、23.33%,呈现波动下滑态势。就该情况,长春高新接受《中国科技投资》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年度重大资产重组后并表口径变化影响增幅变动比例。”
在此背景下,长春高新也在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记者在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看到,金赛药业研制的长效水针其他适应症已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譬如小于胎龄儿(SGA)适应症、特纳氏(Turner)综合征适应症、增加特发性矮小(ISS)适应症、成人生长激素缺乏适应症等。
根据2022年2月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长春高新方面披露称:“生长激素市场空间巨大,这是行业权威机构研究的结果,积极开展儿科推广的同时,公司在成人适应症领域正在进行积极的市场拓展,并已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一定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诚如长春高新方面所言,德邦证券研究所曾在2021年11月研报指出,2020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约80亿元,经测算,我国生长激素终端市场容量有望达到300亿元,并预计生长激素成人及消费性应用终端市场空间约100亿元。
国元证券研究所同样看好生长激素市场,其认为生长激素在国内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已经步入正轨,但渗透率提升空间依然巨大,2020年国内矮小症患者群体接受治疗占比仅为5.7%,包括成人生长激素缺乏在内的新适应症在国内应用尚少,新适应症的拓展有望为生长激素市场叠加新一轮的增长曲线。
内容来源: 中科财经
作者:赵林 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