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进一步拉动消费,多地发放数字消费券。北京市商务局官方微信号消息,为加快释放绿色节能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北京市将于2022年4月至9月,面向在京消费者发放绿色节能消费券,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节能商品。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均在近期面向消费者发放消费券,折算实际补贴力度在10%左右,郑州、兰州等地补贴力度会更高。此外,陕西、广西等地则按照商品销售价一定比例给予消费者补贴,补贴比例同样在10%左右。
国泰君安通过对消费券的作用以及行业未来的出清等预期分析,认为2022年消费市场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消费券属于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与直接发放现金相比,发放消费券更能用于拉动居民消费而不是储蓄,其带来的刺激效果更为明显。
国泰君安认为政府发放消费券,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短期消费、恢复消费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对商家的间接补贴,增加商家短期收入、缓解经济低迷时期商家经营压力。
同时,该行指出,消费券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每投放1元的消费券,大约可产生2-3倍的直接消费乘数,例如:
2009年杭州市场曾连续两次发放消费券,第一期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乘数效应”达到2.06倍;
2022年东莞市场发放了500万元的文旅体消费券,实际核销435万元,核销率87%,关联消费总额约1200万元,直接消费乘数达到2.75倍,短期效果显著。
此外,消费券的发放能够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各支付类APP作为消费券发放的入口,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各地消费券的发放领取有利于特定线上支付渠道的推广。另一方面,线下实体商家特别是中小微商家成为消费券受益者。数据显示,在消费券适用的商家中,九成是中小微商家。政府每发放1元消费券,就有0.87元流向年销售额30万元以下的小微商家。
调查显示,消费券惠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食品、家电、汽车、餐饮、旅游、酒店等。政策利好下,国泰君安认为这些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有望迎来边际好转。原因在于:
在这些行业密集发放消费券能够有效刺激消费、提振内需,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缓解经营成本上升及人工租金压力、稳定市场预期。
基础食品、家电、汽车、餐饮、旅游、酒店等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均处于复苏大趋势起点,相关龙头企业的基本面或将迎来修复机会,将在行业景气度复苏及市场渗透率提升双重因素共振下呈现更加亮眼的表现。
海底捞 $06862.HK:港股餐饮股龙头海底捞是港股餐饮股龙头,此前公司披露2021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增长43.7%;亏损41.6亿元,2020年同期净利润为3.09亿元,巨亏背后的原因除了翻台率和人均消费额下降,主要原因为“啄木鸟计划”战略失误,门店全年关停276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仍然是餐饮赛道中的佼佼者。华泰证券研报表示,截至2021年底,海底捞在全球拥有1,443家餐厅。海底捞庞大的餐厅网络增加了经营难度,但公司正在积极调整组织架构和扩张步伐。该行认为海底捞的供应链能力和品牌势能仍然优秀,管理层的努力应有助于公司改善。考虑到疫情影响,维持海底捞“增持”,目标价17.40港元。
青岛啤酒$00168.HK :啤酒行业领头羊青岛啤酒的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是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
2021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301.7亿元,同比增长约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43.3%,共实现产品销量79.3亿升,其中主品牌青岛啤酒销量为43.29亿升,同比增长11.6%;高档以上产品共实现销量5.2亿升,同比增长14.2%。
啤酒方面,兴业证券表示,因为消费场景的增加带动量价齐升。啤酒作为线下聚会、KTV等常见大众酒类,有着价格低廉、需求量大且购买途径便捷的特点。在疫情改善后,消费场景增加,啤酒的产需都获得大幅提升,2021年12月啤酒产量当月同比增加10.90%,2022年3月,36大中城市罐装和瓶装啤酒均价相比疫情期间最低值提高了4.30%和3.16%。
比亚迪股份 $01211.HK: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综合实力领先者比亚迪称得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综合实力第一的企业,业务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
比亚迪公布,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6.5亿元至9.5亿元,按年上升174%至300%。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0.22元/股至0.33元/股。2022年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带动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盈利压力。
交银国际研报表示,比亚迪第一季销量增长强劲,预计全年这一势头将继续,将2022年的销量预测从120万辆上调至131万辆。维持比亚迪股份“买入”评级,预计销量增长将快于同业,将目标价从277.19港元上调37.85%至382.11港元。
本文部分内容整合自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交银国际、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