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消费品电商第一股”寺库风波不断,被曝光“疑似跑路”“拖欠供应商货款”……问题接连出现,寺库到底怎么了?
寺库风波不断
近日,“寺库北京总部疑似跑路,公司人去楼空”的消息频频传出。寺库方面回应中国商报记者称,该消息不实,目前办公面积并未缩减,处于正常办公状态。
除了此次风波外,今年年初,寺库也曾被申请破产审查,不过当时寺库否认申请破产,次日申请人撤回了申请。同时记者还注意到,自去年开始,寺库陆续传出拖欠员工工资、拖欠供应商货款等消息。
负面声音不断,寺库也在尝试扭转局面。
8月19日晚间,寺库宣布与私募股权公司HCYK Corporation Management Partner(以下简称HCYK)和 Timing Capital Limited(以下简称Timing Capital)分别签署股份购买协议。根据购股协议,HCYK将认购寺库375万股A类普通股,总价为300万美元;Timing Capital将认购寺库125万股A类普通股,总价为100万美元。该交易的完成需符合惯例成交条件。消息传出后,寺库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的股价在盘前交易中飙升近20%。
记者同时注意到,电商平台也在正常经营。在寺库“818奢品好物节”期间,多款爱马仕、路易威登包袋参与到大促中来,低价出售。
那么,寺库现在究竟发展得怎么样?相关财报数据或许可以有所印证。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寺库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7.4亿元(人民币,下同)、53.88亿元、68.46亿元、60.20亿元及31.32亿元,营收下滑明显。此外,相较13美元的发行价,2021年11月4日,寺库股价跌破1美元,随后连续9个多月未升过1美元警戒线。而寺库的市值也由巅峰时的7.7亿美元,缩水至1629万美元,蒸发约50亿元市值。
网经社电子商务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寺库的自身业绩与股价双双低迷,同时又因资金问题而负面缠身,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对任何一家电商平台而言无疑都是严重的危机。
货源成绕不过去的“坎”
作为高端消费品电商头部玩家,寺库曾经也是资本的宠儿。据企查查显示,在登陆美股前,寺库已完成了多轮融资。2017年,寺库更是赴美上市,成为了“高端消费品电商第一股”。
寺库为何没能续写往日辉煌?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真假货源问题是制约高端消费品电商发展的一大阻碍。“国际一线大牌很少与平台合作,平台上的很多产品都是经销商在供货,货源渠道很难把控。”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从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来看,高端消费品还是适合在实体店售卖。“高端消费品品牌强势,货源极不稳定,不太适合做电商”。
电商平台没有品牌授权,消费者在购买时也会有顾虑。
消费者王女士对记者表示,虽然官方表示“假一赔十”,但品牌门店不会为商品做鉴定,仅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来查验真伪,买起来不放心。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寺库的用户体验和口碑欠佳。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寺库相关的投诉已经超过10000条,其中多名消费者投诉平台售卖的商品质量不好,可能是假货。
要客数据显示,在除官方渠道外的其他渠道中,假货率高达80%以上:非直营专卖店平均假货率在20%—30%,集成店假货率超过60%。
张培英认为,作为垂直类电商,平台唯有做自营业务,自己把控货源,才能使商品更有保障,但这样做资金压力会非常大。同时自营业务也非常考验平台买手的选品能力,在选品和品牌构成上都要有前瞻性。
在主业做得不温不火的同时,寺库这些年似乎并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2017年寺库上市之后便开始“跑马圈地”,搞金融、玩艺术、开酒吧,盲目扩张并未获得实际成效。
赛道拥挤生意难做
高端消费品电商一直被认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这些年,已有多家平台关闭。记者了解到,在2012年,品聚网、尊库网等初代高端消费品电商平台宣告关停;2019年7月30日,当时成立已有九年的尚品网也宣布暂停服务,原因是融资重组不顺以及经营受阻;2020年3月,走秀网也在其网站首页中心位置发出了一份暂停营业的公告。
业内人士分析,所谓垂直电商,不是它的平台有价值,而是品牌有价值,所以只有垂直品牌可以存活。对于销售国际大牌来说,品牌授权很重要,而品牌方不会放开所有的渠道、给出过多的授权。尤其是在早些年,国际大牌深耕线下,很少与线上渠道合作。没有品牌做背书,垂直类电商想要发展起来很难。
竞争者变多,货源存疑,这些无疑让“寺库们”生存状况愈发艰难。不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品牌拥抱线上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但无疑更倾向于入驻头部渠道。目前,已有多家国际大牌入驻天猫、京东这些头部平台。对于同样的商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在有品牌做背书的头部平台购买。
高端消费品电商仍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特殊市场。有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由于出门不便,大约20%的高端消费品份额被转移到了电商平台。
第五大道全球优选CEO孙亚菲坦言:“高端消费品并非刚需,复购率极低,但又要源源不断地引入流量,所以最好的归宿就是被类似于天猫、京东这样的巨头收购,引入流量,否则很难打开‘局面’。”(记者 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