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桃与长剑
A股上市公司首药控股(688197),最近因为一份财报受到了多方关注。
4月27日,这家制药公司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其1-3月营业收入仅为三位数——707.96元,同比下降99.98%;归母净利润亏损也达到8066万元,同比扩大46%。
大多数投资者对A股发生的奇葩事已是见怪不怪,但笔者看到这样一家市值接近29亿的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季度收入只有700块钱的财报时,还是会感叹一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更加离谱的是,这700块钱甚至都不是来自公司的业务——首药控股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出售一台二手机器所得的收入,该二手机器据称是废旧保温箱。
也就是说,除去这台为公司做了贡献的保温箱之外,首药控股今年一季度的收入是零。
为何首药控股会交出如此离谱的成绩单?或许,它的财报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如同前文所说,首药控股是一家新兴制药公司,主攻小分子创新药领域,在研项目涵盖肝细胞癌、胰腺癌、甲状腺癌等多项重要疾病领域,今年3月才刚刚在科创板上市。但相比其他研发驱动型公司而言,首药控股的营收和研发投入却一直呈现完全畸形的比例。
结合其招股书和最新财报来看,2018-2021年,它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97.6万元、1154.76万元、701.91万元和1303.25万元;有意思的是,首药控股曾在2021年财报中披露它的各季度收入——除了第四季度外都非常“整齐”,一季度营收400万元整、二季度营收300万元整、三季度营收又是400万元整。要知道,在上市公司中,这样整齐的营收数据并不多见。
回到研发投入上来。从财报数据来看,首药控股四年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159.37%、380.25%、1211.45%和1203.46%,呈逐年增加趋势。这样的夸张占比,被誉为高新科技领域烧钱大户的AI四小龙们看了恐怕都要都直呼内行。
如此畸形的研发-投入占比也加剧了首药控股的亏损。四年来,其亏损额分别为2181.53万元、3598.57万元、3.3亿元和1.45亿元,总体来看,亏损漏洞并没有太明显的减缓趋势。
在财报中的销售模式一栏,首药控股提到了公司创收的主要来源。简要来说,首药控股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药物上市,自然也就没有药物销售收入。取而代之的,是和正大天晴等公司合作研发所产生的“里程碑式收入”。只有在合作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公司才会收到来自合作伙伴的付款。这说明了为何首药控股季度收入几乎全都是整数,也能够解释它今年一季度那可怜的收入——没有研发进展,自然就拿不到钱。
抛开收入来看,首药控股的账上实际并不缺钱,起码还没有沦落到“卖家电求生”的程度。截止今年3月31日,首药控股拥有货币资金13.98亿元,流动资产合计14.16亿元,这其中不少是来自IPO募集的资金。对于它数千万的研发费用来说,这些钱还够烧上很长一段时间。
只是,股民们恐怕不这么想——在A股的散户和机构中,很少有人能够有耐心陪着一家无限近似于研究机构的上市公司走到商业化阶段,科创板更是不会容忍。如果首药控股四年之内无法实现盈利或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便会戴上*ST的帽子,最终很可能遭遇退市。
更何况,首药控股的商业化潜力也存疑。
翻阅财报可知,首药控股23个在研项目中仅有两款产品走到了三期临床阶段,而这两款产品均是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在这一领域,辉瑞、诺华、罗氏等海外巨头一直牢牢占据领先地位,其中辉瑞早在2013年就已经上市了赛可瑞/克唑替尼,罗氏和诺华也在2018年几乎同时上市了安圣莎/阿来替尼和赞可达/赛瑞替尼,且这三款药物均被纳入医保乙类。面对成熟的产品和巨头们雄厚的实力,首药控股又要拿什么迎战?
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完全国产的肺癌靶向药物——上市公司贝达药业此前成功研制出了贝美纳/恩沙替尼,并在2020年上市。当然,目前这项药物还只是应用在二线治疗上,比起首药控股想要达到的一线用药应用场景还是有些差距,但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贝达药业胜在量产早,而量产早也就意味着能够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收入。
首药控股需要明白的正是这一点:投资做研发的确是好事,在利国利民的医药领域做研发更应得到敬重。但在这之前,它首先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不仅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成千上万的股民负责。通过IPO,首药控股筹集了足以保证研发投入的资金,但它最终又能否将这些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回馈于投资者呢?如果连这样的要求都无法满足,等待首药控股的,恐怕也只有短暂的高光和无止境的深渊了。
*图片来自公司财报及Canva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