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善作为 履职尽责有担当 精彩看点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资料图片)

2021年4月,蒋兴斌离开广西首府南宁奔赴300多公里以外的凤山县金牙瑶族乡上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倾情扎根乡村,为当地村民做实事、办好事,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褒扬。 

地处大山腹地的上牙村共有3300多人,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土里刨食”致富难,村里超过1/3的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群众主要依靠种些玉米、水稻、油茶、八角度日;而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投资联营方式,缺乏本村产业支撑。 

“兴村关键要‘造血’”。驻村后,蒋兴斌就开始思考适合本村产业,他与村干部们集思广益、外出考察调研,最终选准价格稳定、市场风险小的肉牛产业,并经党员大会、村民大会一致通过。随后,又动员村委会副主任班晨枫担任肉牛养殖合作社带头人。班晨枫是“85后”,又是返乡大学生,曾在广东大企业上班,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了照顾家中年迈的老人,他忍痛辞掉年薪20多万元的工作,立志在家乡的广阔天地大干一番事业。 

有了带头人,还得找项目资金。经过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以及后盾单位农行广西区分行捐赠的帮扶资金10万元,一笔120万元养牛项目资金成功落户上牙村。2022年9月,养牛场完成场房建设,种植牧草80余亩;当年10月第一批50头“西门塔尔肉牛”进场,预计该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6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通过养牛带动群众在养殖场务工、发展牧草种植相关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上牙村长期以来没有一条用于农业生产的道路,群众日常生产全靠人力肩挑,种植在山里的板栗、八角、油茶等经济作物因不通公路而导致采收难、销售难。蒋兴斌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这既是一条致富的产业路,也是村民回家的路。”于是他立即将该条道路报入项目库,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巴慢屯产业路项目顺利实施并建成投入使用。路通了,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也进一步调动起来。“之前种出来的农产品只能靠肩扛出来,谁都不愿意再去种,现在路修好了,又有政府桑蚕奖补政策,大家对发展产业又有了信心。”当地村民兴奋地说。 

这两年,村里修了路,又发展了养牛、桑蚕等产业,再加上近期村里共开发70多个公益性岗位,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自愿回乡发展。脱贫户班养龙去年家里出租了5亩土地给养牛合作社,又听说村里提供公益性岗位,果断回乡应聘,“村里有这么好的政策,我就不在外面漂泊打工了,回家既可以有工做,又可以多陪陪父母,真好!”。 

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小事,蒋兴斌一直挂在心上,与帮扶干部一起,列出清单,逐一解决。在受理重点帮扶户岑忠华申请低保户时,岑忠华说:“我家靠种玉米和水稻生活,老人家年纪大了,经常看病,女儿还在读初中,没有钱安装二楼阳台护栏,总担心老人小孩会掉下去,希望蒋书记能帮忙解决”。蒋兴斌和驻村队员随即来到他家,发现通往二楼的木梯没有护栏且已出现朽坏迹象,非常危险。随后,蒋兴斌及时申请新建楼梯、护栏及厕所补助资金共1.32万元,并多次到岑忠华家跟踪改造进度。

驻村以来,“如何将上级精神和群众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是蒋兴斌一直思考的问题。他通过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召开党支部学习会、谈心谈话会,与党员干部敞开心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营造遇事共商、问题共解的工作合力,锻造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班子。“以前遇到什么问题,我经常回答‘不懂’。现在碰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想办法解决它。”村妇联主任黄彩银如是说。 

“蒋书记为村里带来了项目和产业,并能及时解决、处理好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是个真正关心群众的好书记!”当地群众表示道。在服务乡村振兴路上,蒋兴斌勇敢地挑起“第一书记”这副重担,他用心用情为民谋利、助力乡村振兴,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光荣职责。 (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黄明毅 廖艳萍)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