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晓敏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4月6日,祥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2023年优先票据加速通知已触发公司2022年到期2亿美元10.5厘优先票据契约项下的交叉违约。
应公司要求,2022年优先票据将于2022年4月6日上午9时整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为止。
此外4月4日,祥生控股(02599.HK)发布公告,表示根据2023年优先票据契约,如违约事件已发生且持续,相关优先票据当时尚未偿还的本金总额至少25%的持有人可通过向本公司及相关受托人发出书面通知,先不相关优先票据的本金、溢价以及应计未付利息将即时到期支付。2023年到期的12厘优先票据金额为2亿美元。
其实祥生控股的债务问题并不是如今才浮现,3月21日,公司已经公告了未能按期支付2亿美元债的1200万美元利息。据了解,该笔2亿美元债,也就是4月6日公司公告中提到的2亿美元10.5厘优先票据。
快速扩张的后遗症
“祥生控股美元债爆雷,也是当初快速扩张的后遗症。”一位地产业资深从业人士称,祥生控股的业绩在2020年之前快速增长,但祥生是靠较为激进的措施换来的增长,“说白了就是不管什么钱都敢借,非标融资多,表外融资应该也不少”。
非标和表外融资对于房企、乃至诸多需要扩大规模效益来发展的行业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这种融资方式比银行等传统渠道效率高,但利息率也更高。
房企在前景大好的时候肆意借贷,以求得大量囤地、大量开发、快速周转,只要房子好卖,确实可以覆盖相对较高的利息成本。但一旦行业步入下行周期,或者说一旦房子不好卖了,贷款又不好续了,此时巨额的利息就很有可能压断一个公司的现金流。
对于上述2亿美元债的1200万美元利息为何未按期支付的问题,祥生控股在公告中解释称,受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及疫情等因素影响,集团流动性出现阶段性问题,并未于宽限期届满前支付利息。
而对于如何解决,3月22日祥生控股曾称,后续公司将根据销售情况和交付计划,优化工程工期,合理排布现金流。同时公司亦将针对企业资产进行盘点,对于优质资产或项目主动寻找合作方,盘活资源,提升可支配的在手资金,以应对当前的流动性风险。
但根据其4月6日依然处于违约且触发相关债权停止交易的事实来看,目前祥生控股这笔美元债的利息应该还未还上。
而根据祥生控股2021年半年报,截至2021年6月底,祥生有息债务的462.11亿元中,非标借款占51%,银行和资本市场债务仅占49%。对于一家房企来说,这无疑是不健康的债务结构。
被多家机构调低评级
包括祥生控股在内,多家千亿房企乃至更多的百亿房企,为什么纷纷栽倒在美元债上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利率过高。
以祥生控股为例,目前公司有4只美元债,总规模6.21亿美元,利率最高达13%,其中三只共计4.21亿美元的美元债一年内到期。
“债务利息率快要赶上毛利率了,但不能不借,早年的借债是没所谓,只要去化好一点都能还上,只要换来规模增长就是赚的。这两年的话是另一种状态,借就是晚一年爆雷,不借的话立即爆雷。换谁都得借。”上述从业人士称。
春江水暖鸭先知,地产企业还债难机构先知道。
2021年10月,穆迪将祥生控股“B2”公司家族评级(CFR)以及发行债券的“B3”高级无抵押评级的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2021年11月,标普将其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B-”;且将其美元债评级从“B-”下调至“CCC+”。
2022年1月,惠誉将祥生控股的外币债务违约评级从"B-"下调至"CC"。
权益占比低,业绩有注水嫌疑
2020年,祥生控股总销售额为1306亿元,但其中权益销售额竟然只占60%,为781.68亿元。
此外,2018年,祥生控股销售额突破千亿,达到了1070.6亿元,但营收竟只有142亿元。
究其原因,和不分良莠的借贷类似,祥生控股发展过程中经常采用合作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在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实现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张,但销售额有多少水分不好说。
“无论合作开发方出钱出地还是出其他资源,都可以将其视作一种投资,作用是减少己方投资额度,这样原本开发一个项目的资金就能开发两个乃至三个项目,这种做法在行情好的时候没有问题,包括碧桂园(02007.HK)在内都会采用这种模式,但一旦行情不好,合作模式就意味着己方对项目的控制权分散,很难随时处置变现,所以各大房企一般会控制合作开发的比例,但祥生控股明显在这方面未加节制。”上述从业者如是说。
综上,不管是非标债务过多的问题,还是权益占比过低的问题,其实都是快速扩张的历史遗留问题。祥生控股当年从百亿发展到千亿规模只用了3年,但如今面临窘境,是否是为当初的激进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