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成为诸多代表委员们关心的话题。
产业振兴成重点
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如何壮大乡村产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红认为,当前,在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对乡村产业功能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对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动力培育不够;对农民创业的新动能激励不够。为此,王红表示,应构建以乡村特色为基础、以城乡融合为推力、以农民创业为抓手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要以自然和文化为基础衍生新业态,夯实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以要素流动为核心促进新融合,形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以创业为手段培育新动能,助力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想要壮大乡村产业,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认为,要鼓励企业、个人到乡村投资建设各种富民产业,如现代高效农业、乡村田园旅游业、轻加工和粗加工产业,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乡村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渠道,同时努力确保不发生农村人口“因病返贫”问题。
“需要更多企业更加广泛、更加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充分发挥好广大民企的作用,鼓励引导更多民企积极参与其中,并为民企长期充分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数字经济不可少
对于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不少代表委员都将目光放到了数字经济上。如今已与各行各业紧密结合的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将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表示,当前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在农村普及较快,但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比如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技术支撑不足等。
“数字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将深刻改变乡村发展。但要真正实现以数字促进农业发展、农户增收、农村全面进步,未来还需从多方面发力补短板。”马传喜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则关注农技下乡及其普及机制。金李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短视频直播平台可以将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行情等向农民朋友传播,也可以支持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成为普及农技培训的重要力量。以快手平台为例,截至2021年末,其“三农”兴趣用户已超过2.4亿,“三农”创作者生产的短视频日均播放量超过10亿。
因此,金李建议,有关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农技专家在短视频等数字经济平台上开展大规模农技推广;在线上建立新型农民可终身学习的“数字职业学堂”;大力培养农村短视频、直播电商人才,着力于推动农业全链路的数字化转型。此外,对于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有效普及专业知识的专家、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的地区以及直播平台等予以褒奖。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大别山牧羊女”刘锦秀则建议:“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之下,应该想方设法把农产品的育种、加工、流通、销售都纳入产业数字化轨道。”刘锦秀认为,“数商兴农”、电商进村是农民“产业增收”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国手机网络全面普及,成为农民的新农具,为农村打开了广阔的线上空间;线下,以菜鸟物流网络、盒马供应链网络为代表,数字经济网络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用数字经济连通绿水青山,做新时代的数字新农人。”刘锦秀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副市长刘旭光则提出引导农村产业数字化升级,打造数字化生产线。刘旭光建议,鼓励农村文旅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在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将古村落古街进行互联网宣传、树立乡村文旅品牌,做好乡村IP的互联网推广。推动各地农村特色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转变,打造数字化生产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同时,加快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智慧化转型,构建数字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主渠道。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应用布局。(记者 冉隆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