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再道歉!“大象转身”+食品安全问题,今年也难?

发布时间:   来源:中访网财经

今天刚上班,有朋友在群里吐槽,昨晚自己在吃老坛酸菜面,家人看了央视的3.15晚会曝光的脚踩“古法”制作酸菜,连忙制止,当时就恨不得吐出来……

每年央视的3·15晚会,都会曝光一批问题产品和企业,今年也不例外。其中,最让人意外的是,国民品牌康师傅的畅销产品老坛酸菜的食品卫生问题。

01

据央视报道,康师傅的酸菜供应商之一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采用所谓的“土坑”制法。

生产现场,工人们有的穿着鞋,有的赤脚上阵,都直接踩在酸菜上,还有人边抽烟边干活,烟头也是直接扔到酸菜上。

如果不告诉我们这是酸菜制作现场,恐怕大家看到的这些画面的第一反应是:在处理酸菜垃圾。

当晚,康师傅紧急回应,称取消了与湖南插旗菜业的一切合作,封存其酸菜包产品;已成立专门小组,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和检测。

同时,康师傅也澄清,并未使用过湖南锦瑞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任何产品。

然而,康师傅虽然也致歉了,但其结论仅是:“此事件是我们管理的失误”。

尽管康师傅反应迅速,但消费者依然难以接受。

从被调查发现问题到现在,已经被消费者吃进肚子的老坛酸菜方便面,到底有没有问题?该怎么处理?广告宣传的酸菜制作方法“老坛工艺,足时发酵”,实际却是“土坑酸菜”,是否涉嫌虚假广告?

今天(3月16日),康师傅再发声明道歉,称启动了对相关产品的下架回收。

更让人气愤的是,插旗菜业与康师傅、统一企业、肯德基、麦当劳等公司均有合作,然而其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酸菜是用来加工出口产品的,脏乱差制作的“土坑酸菜”却是供应给国内企业,让国人消费。

此次事件中,康师傅之所以尤其让大众失望,也因为它是广受欢迎的国民品牌。

02

今天盘中,康师傅的股价跌幅一度达10%左右。

本月,受市场大行情和自身问题影响,截至3月16日收盘,康师傅的股价跌幅达21.64%,较今年2月高点的18.38港元/股,跌去了26%。

实际上,即便没有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康师傅最近两年也颇为不易。

康师傅还未公布2021年业绩,据去年半年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7.47%,但归母净利润不增反降,同比下滑14.50%,毛利率同比下降了2.38个百分点,增收不增利的问题显现。

其中,同期,康师傅的方便面业务收益明显下滑,同比减少了14.67%,毛利率同比下降6.46个百分点。

统一企业2021年的业绩也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康师傅2021年业绩大概率会延续上半年的类似情况。

如今又陷入食品安全风波,今年受影响或恐更甚。

财报显示,2020年,康师傅的营收同比增速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却降低了13个百分点。彼时,康师傅利润增速不及营收的问题已经显现。

前不久,康师傅和统一等方便面的涨价曾引发热议。但涨价的趋势早在去年的半年报中已见端倪。

2021半年报显示,康师傅的方便面业务收益为127.22亿元,占集团总收益的35.94%,同比增速下滑近15%的原因,主要就是原材料价格上升及其组合变化。

最终的结果是,同期令方便面业务在康师傅股东应占溢利同比衰退47.13%至8.96亿元。

原料价格上涨叠加业绩压力,涨价势在必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但对于方便面,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涨价幅度十分有限。今年的这一波涨价,也被消费者们狠狠吐槽。

此外,更值得重视的是,对于其方便面业务而言,真正的挑战可能并不来自于同行,而是服务便捷的外卖等业务的竞争。

03

除了方便面,康师傅另一大业务板块,即饮茶的竞争也颇为激烈,好在其布局较早。康师傅早在1992年开始生产方便面,2012年开始进一步拓展饮料业务。

2021年上半年,其饮品业务收益222.76亿元,同比增长26.45%,占集团总收益的62.93%。

这部分业务的增长,弥补了康师傅在方便面业务上的收益增速下滑。

但是,饮品业务同样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组合变化的问题,同期毛利率也有所降低。

另外,翻看近些年康师傅的财报会发现,其业绩并不算特别稳定。

2014—2016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均为负值,分别为:-6.1%、-5.6%和-1.7%;

2014—2017年,其毛利润同比增速均为负值,分别为:-5.5%、-1.3%、-3.5%和-4.6%;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方面,2015-2016年下滑明显,分别为-32.1%和-26.3%。

这些数据恐怕和不少蜜友印象中的龙头快消品企业不太一样。

还好2018年以来,康师傅的业绩在不断改善。

如今,康师傅又走到了一个相对不容易的时期。

比如,方便面业务的下滑,两大业务板块都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需要涨价,但均涨价空间十分有限,毛利率下滑乃至增收不增利的问题。

当然,目前更严重的是涉嫌食品安全问题。

酸菜的卫生出状况,不仅是没有管理好一家供应商那么简单,更多涉及消费者对其产品信任的大问题。

希望随着媒体和舆论监督,监管部门严查,让这家龙头企业真正能担得起“国民品牌”这几个字。

内容来源: 闺蜜财经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