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价格涨势或难持续 价格因何反弹?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商报网

一路攀升的肉鸡价格已令养鸡大户们扭亏为盈。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规模养殖场养一只鸡盈利均值在2元,部分个体养殖户的盈利能超过3.5元/只。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肉鸡行业时间最长的亏损“黑暗期”已见曙光。但记者采访发现,肉鸡行业仍在产能储备期,产能过剩局面尚未得到真正缓解,肉鸡价格涨势或难持续。

企业扭亏为盈

肉鸡价格已达到年来的高位。根据大宗商品分析机构上海钢联-我的农产品网数据,截至6月17日,全国白羽肉鸡棚前主流成交4.76元/斤,较上周同期下调0.01元/斤,跌幅0.21%;较上月同期上涨0.29元/斤,涨幅6.49%。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鸡业分析师朱鹏亮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毛鸡价格高位盘整,养殖端盈利处于中等水,规模养殖场盈利均值在2元/只,若个体散户严控养殖成本,盈利或在3.50元/只以上。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内肉鸡的供给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公司也根据行情调整了孵化周期。”民和股份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今年4月起,肉鸡价格出现较大反转,公司盈利也明显好转。益生股份方面也表示,短期从供给端来看,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年的市场低迷,养殖端淘汰鸡的数量增多,公司鸡苗的供给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自3月下旬开始,鸡苗价格开始逐步上涨,现在公司商品鸡苗报价超过3元/只,订单已定到8月底。

“与上游孵化环节及下游屠宰环节盈利情况相比,养殖端当前利润水相对丰厚。”卓创资讯分析师孙亚男表示,当前受饲料价格持续高位影响,养殖成本环比涨幅较大,但毛鸡供应量处于低位,受到毛鸡价格持续走高带动,养殖收入随之增加。养殖企业主要是以提升养殖管理水,养殖成活率及签订保底合同等动作提升利润,规避风险。

价格因何反弹

“目前,我了解到的同规模几家企业仍在减产。”福建一家中小型家禽养殖企业对记者坦言:“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3月,养鸡一直处于深度亏损,行情较处于低谷时,养一只鸡还要赔约1元。期间也有听到消息,肉鸡价格会上涨,甚至出现了鸡苗涨价的情况,那时也有考虑过进购一些鸡苗扩产,但从需求端,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卖不动货,价格上不去,所以纷纷调减了自家的产能。”

“淘汰掉存栏的一半,肉鸡价格开始上涨了。”与温氏股份签订协议的一位养殖户张斌说道:“这两年养鸡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买卖,感觉刚刚淘汰了一部分产能,价格就上涨了。”与张斌有同感的还有来自河南的一位养殖户老李,老李告诉记者,因为前期亏损太严重,他清栏了超过10万只肉鸡,等了几个月,肉鸡的价格就上涨了。但是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短短一个月的价格上涨无法填一年的亏损,打算养些别的品类了。”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肉鸡价格的反弹或就是因为中小养殖企业、养殖场产能的减退导致的。

孙亚男表示,6月以来,肉鸡产品市场需求暂无明显好转趋势,屠宰企业持续处于理论亏损状态,高价收购毛鸡意向不足;供应端受前期孵化场出苗量少,饲料价格高位运行影响,叠加肉鸡养殖难度偏大,养殖户补栏量低,毛鸡出栏总量处于低位。供应面强势拉动下,毛鸡价格环比5月继续走高。6月下旬至7月,需求端缺乏明显利好推动,但高温天气影响下,孵化企业出苗量不大,肉鸡养殖难度持续增加,毛鸡供应量继续处于低位,叠加高位养殖成本支撑,预计6月下旬至7月国内白羽肉鸡价格或延续高位。

“前期种禽端亏损严重,中小种禽场淘鸡加剧,严重影响鸡苗供应,产能过剩情况得以缓解。”朱鹏亮也认为,另外,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复发也加速了养殖端淘汰种鸡,影响鸡苗供应,造成当下毛鸡出栏量不足,短期来看,供给面不足仍能支撑毛鸡价格。

头部企业仍在扩产

“当前肉鸡价格上涨只是因为短期的供应减少了,但这种减少的趋势或难持续。”有行业分析师对记者坦言,头部企业仍在加大项目建设,准备扩产。肉鸡产能增加是非常快速的,长期来看,行业仍难走出亏损趋势。

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行业内头部企业规划的肉鸡扩产项目就达到6亿只。温氏股份计划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包括七个肉鸡养殖场、四个种鸡场和一个饲料厂、孵化场、屠宰厂及食品加工厂;大象农牧、晋龙养殖分别与山西某县城成功签约3000万只肉鸡养殖项目、5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双汇发展新建的2.5亿只肉鸡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圣农集团1.2亿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也在推进中;春雪食品“肉鸡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肉鸡饲养规模480万只/年。

“减产意味着缩减利润,规模企业往往不会改变投资计划,不会轻易考虑减产。”上述行业分析师透露,据他了解,当前肉鸡价格的上涨给了肉鸡企业储备产能的信心,企业更偏向于储备产能,等待行情上涨。

益生股份方面表示,公司目前正稳步扩大白羽鸡产能,“十四五”时期计划鸡苗出栏10亿羽。民和股份方面也表示,目前建设80万套父母代种鸡养殖项目,预计形成1亿只商品代鸡苗产能,加上现有产能,未来公司鸡苗年产量将达到5亿只。

“目前对一体化企业来说,最直接的操作就是不断调整饲料的配方,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利润;养殖企业则出现了明显的压栏操作,试图提升重量以抬高整体售价,分摊固定养殖成本,扩大盈利空间。” 朱鹏亮说。(记者 马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深度财经网  m.xxznews.com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 8 6 2 3 9 5@qq.com